大巴载着几十位游客一路奔驰,夜幕降临时分,抵达了闽西北之行的第一站——泰宁古城。
泰宁是闽江源头的县城,也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之一。因为处于武夷山脉支脉大杉岭南侧而得名“杉阳”,城关就叫“杉城”。
傍晚,整座泰宁古城已是华灯初放,灯光的倒影泻在杉溪河上。我沿着杉溪河上的那座古桥步入泰宁古镇。走过大桥,对岸桥堍左边的一组雕塑映入眼帘,这是一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的群雕。定睛一看,当年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分别骑着战马,身边是几位扛枪在肩的红军战士。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建立闽赣省,泰宁是中央苏区21个组成县之一。年,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曾设在泰宁。年8月中旬,由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军总部及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在这里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同时指挥江西抚河以东地域的红军作战。
重温,是最好的铭记方式。泰宁有一条“红军街”,那条街上有红一方面军总部、东方军司令部、医院、苏区银行、红色广场等革命遗址。这里的人们传颂着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故事、英烈人物传奇,而红军街是红军跳动的“心脏”,那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路,见证着红军走过的艰难岁月。年夏天,我第一次到泰宁时,曾来过“红军街”。那一抹抹红色令我记忆犹新。
此刻,我细细地端详着红军将士群雕,脑海里接连涌出毛泽东的诗句:“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些诗句都是我在小学时背诵的,如今50多年过去了,依然能张口就来。
深秋的泰宁古城老街上,晚风吹拂在游人脸上,有那么几丝凉意。街上,老人们坐在石板长凳上悠闲地喝茶聊天,年轻的母亲推着婴儿车安然自得地行进;孩子们在嬉戏玩闹着,享受着周末之夜的欢乐。四周没有什么喧嚣,一切是那么的幽静恬然、泰和祥宁。
不觉走到“尚书巷”,巷口一口古井,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巷子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古韵悠然。街巷两侧有流水沟渠,直板石、鹅卵石铺路;街两边分布着古董古玩店,土特产店,还有诱人味蕾的农家餐馆、风味小吃,“泰和轩”茶楼里甚是热闹。
泰宁古城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事,仅宋代就有两名状元、23个进士,宋代名人朱熹、李纲等曾在此讲学。
或许是承袭了先人的文化底蕴,如今的许多民居被改造成文艺范儿十足的休闲吧,你可以在里面一边品茗小憩,一边把玩书香,享受慢生活。
有人曾以“四个一”来概括泰宁古镇的特点:一方原生野性的山水;一个皇帝赐名的风水宝地;一脉苦难辉煌的红色历史;一座风韵犹存的东南古城。走出“尚书巷”,又回到桥下。回头一看,两座巨大的水车高高耸立,在璀璨的灯光照耀下,格外引人瞩目,似乎在告诉人们:历史如流水一般向东流去,渐行渐远。然而,英雄的故事决不可忘却,红色的记忆要永远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