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城总有些特别的执念,每当看到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建筑、街巷,我都会深深感动。中国的古城有一百多个,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天,又是一个古城——泰宁古城。
泰宁这个地方,我上周介绍过。
泰宁是福建三明市的下属县城,公元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泰宁更是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我想,即使是整个中国,也没有太多地方能比泰宁文气更重了。
历史上,泰宁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位举人。宋代名人朱熹、李纲等曾在此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
泰宁古城位于泰宁县城关,方圆.5平方公里。
这里不仅有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了明早期到清晚期,多年中各时期的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
可以说,泰宁古城就像是一个开放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在旧街巷中随意走走,两旁的建筑,一砖一木都记录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头顶上的碧空却始终永恒,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如果你们来了,推荐三条街,一定要去。
首先就是尚书巷。尚书巷因尚书第而得名,是泰宁古城内最繁华、宽敞的街道。
尚书巷内集结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非常难得。
沿着石板路一直走,两侧还保留了曾经的样貌,颇有点穿越到古早时代的既视感。
跟着标牌指示,就走到了前方的尚书第。
泰宁尚书第,俗称“五福堂”,是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府邸,保存至今已有多年。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同时也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尚书第售票口旁的李氏宗祠,还可以欣赏到泰宁特有的梅林戏。
太喜欢尚书巷的氛围了,仔细看,那些建筑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虽然民居建筑有些破旧,却依然是当地人的庇护。他们都已习惯这里的安宁,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原味,只要能住得心安即可。不知谁家的小狗,懒懒趴着,连眼睛都不睁开。
若是到了晚上,灯光亮起,尚书巷又是另一番样子了。长长的街巷被灯光点缀得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大地之上。
走入其间,夜风吹拂,一盏盏灯把温柔的光辉洒在石板路上。店家都收得很早,想必对他们来说,做生意远没有陪伴家人重要吧。
其次,就是九举巷。之前说过,泰宁北宋时曾出过一巷九举人,便是这里了。
九举巷位于尚书第西侧,是泰宁古城保留比较完整的一条老街。巷子并不长,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巷子内人不多,大部分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走过巷子的安宁感。两侧即是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很近很近。
有意思的是,你能在九举巷看到一些特别的建筑,比如避邪樽。古人认为这种身形宛如狮虎的石雕有辟邪的作用,放在民居外墙可以保护家宅平安。
这是石楣,是客家文化崇文重教的象征。
古时,读书人认为科举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为求考试吉利,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楣”。依照当时的风俗,揭榜之时,谁家的考生考中了的,原来的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的,就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也是现在“倒霉”一词的来历。
这里的两根石楣杆是花岗岩石质,寓意着客家人品行高洁、自强不息、人才辈出。中间横着的,也是雕花精美。
能在如此心神安宁的地方读书学习,出了很多举人状元也能理解了。
最后还有进士街。
相比尚书巷和九举巷,进士街更小一些,有些地方除了两侧的砖墙,只剩下头顶碧蓝的天空了。
在古城内徜徉,不时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走进一座民居,墙上挂满书画,就是一门四进士的进士主屋。不知这些笔墨,都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岁月。
前厅有一扇贴着大大福字的屏风,绕过去便是天井。
一位阿姨正在打水。这里居民日常饮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若是仔细看,能看到水井上刻着“隆庆”、“万历”等年号字样。
有些民居看着已经荒废了,不禁疑心,原先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除了水井,泰宁古城里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流水,当地人会用这些水来洗涮衣服,非常方便。大概古城设计之初,这些流动的水就是为了生活所用。
回望泰宁古城,昔日的古街、古建,饱含着说不完的历史。老屋、老井和住在这里的老人,则一起组合成为了历史深深的印记,这才是真正的古城吧。
或许多走一走,也能沾上几分文气。
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