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农业记者戴曦通讯员刘倩
清澈的溪水穿门而过,门前的庭院种满鲜花,沿河栈道连起水巷邻里,村口亭子里爷爷奶奶喝着擂茶。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绿色理念引领规划建设,通过做好“山、水、田”文章,发展宜景则景,宜蔬则蔬的“庭院经济”,促进村容村貌换新颜;通过污水治理、河湖巡逻,联合制定适合村庄特点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方案,“家园清洁”实现山环水绕、果园飘香的美丽乡村图景。
常口村是三明市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三明市全面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创新推行“”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全面打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攻坚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推进三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再出发。
绘制“作战图” 上下一心干劲足
今年3月,三明市召开乡村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决定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即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一个理念”;“5”即实施“一把手”推进机制、规划先导机制、农房建设管控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建引领机制等“五项机制”;“6”即探索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休闲旅游、生态保护、整存迁建、保护开发“六种模式”,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有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布好“作战图”,擂响定音鼓。三明全市上下一心,干劲十足。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专项主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观摩、每年一考核”项目推进机制,成立技术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一个服务平台。成立市级乡村建设协调服务中心,在各县(市、区)设立乡村建设服务管理窗口,整合乡镇(街道)河长制、房长制、路长制等功能,设立乡村建设工作站,在各行*村建立乡村建设服务点,确保乡村建设工作站全覆盖,形成集信息共享、*策咨询、管理管控、联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建设服务公共平台。
整合一批资金资源。按照资金来源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项目管理权限不变、项目实施主体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原则,以“*府主导、财*牵头、部门协作、资金整合、合力攻坚”的方式,整合各级各部门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专项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生态补偿资金、流域整治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资源,优先支持全市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个行*村发展。
健全激励促提升。每月对9个部门23项指标所辖各县(市、区)工作进度进行排名,实行末位发言制度,构建真评实督、真抓实干的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
村民“唱主角” 激发热情促长效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如何做到?
三明各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动性,让村民“唱主角”。
大田县白玉村地处大田县坑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宜生产生活;与此同时,白玉村常住人口数量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为保障城区饮用水安全,围绕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白玉村计划整村进行迁移。
整村迁移并非易事,其主体是农民群众,最终受益者也是农民群众。为此,当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建优势,由白玉村*支部逐户上门沟通,及时将迁建补贴发放到位。年底白玉村全部完成搬迁户协议签订,选房确定;年底白玉村完成整村搬迁工作。
如今,在新的安置点石牌铁籽坂安置小区内,建起了白玉村*群服务中心。采取“*支部+物业”管理方式,形成物业楼长联系支委,支委联系*员、*员联系群众机制,以“楼层化”管理,增强*支部、*员、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浓厚全村百姓相亲相爱新氛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新小区更便利村民出行,又增加了就业机会,教育、医疗机会也更佳,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而在将乐县白莲镇小王村,针对人居环境存在的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建新房留旧房的顽疾,当地在邀请专业设计团队按照“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制定整治的同时,采取与群众共商共议的方式,通过召开村民代表现场会和与外出乡贤深入沟通交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产生活需要,点燃群众美丽愿景,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设计、拆迁、建设全过程,从“要我变”向“我要变”转变。
就像这样,三明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让村民“唱主角”,切实促进乡村建设常态长效。
针对农村“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三明市建立健全“**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财*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村庄保洁、垃圾转运、污水治理等项目市场化运营,探索建立“红黑榜”“积分制”等长效管护机制。目前,全市已有个行*村建立“积分制”,三元区、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等地正加快推进以县域为单位实行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运营,进度全省排名第三。
探寻“最优解” 有颜有品筑家园
“建设有品位、生活有品质、环境有颜值、产业有活力”,这是三明市为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农村定下的工作目标。为此,三明各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最优发展模式。
三元区小蕉村,充分发挥小蕉古窑遗址文化优势,引进台湾乡村建设团队参与村庄建设,逐步打造海峡两岸陶文化(小蕉)交流基地、星空露营地等文旅休闲项目,定期开展“蕉野乐”、骑行宣传等活动,人气进一步集聚,文旅业态逐步形成。
泰宁县朱口镇王坑村,利用当地最大特点——富硒土壤,做足产业发展文章。从沉睡多年的闲置荒山,变身“硒旺田野”,王坑村实现了由小籽花生单一产品向小籽花生、黑籽花生、麻面南瓜、洋芋、莲子等系列农产品的重大转变。
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一座由廊桥、家庙、祠堂、古厝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千年古村落,经过“修旧如旧”,并以理学文化、孝廉文化、农耕文化及红色文化赋能,成为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村,宜居宜游,文化底蕴深厚,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慕名前来,游客常年络绎不绝。
在沙县区夏茂镇,以俞邦村为联建主村,串联起周边长阜、儒元、西街、松林、东街5个村的红边茶、龙峰溪等特色文旅资源,推出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民俗展示、生态康养、茶艺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线路,打造俞邦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切实推动片区共同发展。
……
有“颜值”,有“气质”。通过探索最优发展模式,一个个更具地方特色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正在三明大地上焕发出新生机,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