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博览蓬江这里,曾是江门城市的原点
TUhjnbcbe - 2021/8/26 22:3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108/4513569.html

谁为问津者,莫上趁墟船

蓬江,是现在江门的主城区

蓬江,也是江门一直以来的母亲河

蓬江,是这座城市生命的纽带

蓬江,也隐匿着,这个城市对水最原初的记忆......

江之门户

《墟街归骑童乐融,故园信步只寻宗》

何德能先生绘

早在一千年前,那时的江门还只是茫茫泽国,海面上孤悬的岛屿当中,较为突出的要算狗山(今称蓬莱山)、烟墩山(今江海区市第十一中学一带)和凤凰山(今港口路文化城附近)。宋代西江在新会出海,它的一条支流叫郁水(今蓬江河),郁水切割江北的狗山和江南的烟墩山,两山夹江对峙,江中又有石龟(水中礁石,形似龟)锁口,俨如门户,共同约束着波浪涛涛的江水,有如江之门户,人们因形赋名,故名“江门”。

俯瞰江门街区

水埗头——城市启航的支点

水埗头,位于江门墟顶片区,上接京果街,下接东南胜街,埗头又名“级级石”,是用红砂岩石铺设而成,宽3米,原为31级,后人在其基础上增砌两级,现为33级。清光绪元年(),埗头旁的一家开平余氏兄弟开办的三桁瓦般宽的打铁铺,因出产的刀具以“三桁瓦”为标记,享有盛名,后人因之又称此地为“三桁瓦埗头遗址”。

水埗头

江门人俗称“级级石”

西江的一条支流郁水,当年的水陆分界线就在水埗头,水埗头临水,包括长堤在内的对外街区以及常安路原先也是一片水域,后来凿开崖门,使江门的积水,通过银洲湖,流向崖门入于大海,河滩或河岸渐渐向南前移,水埗头于是空有其名,不再是码头了。

水埗头纪念石碑

元末明初,我们的先祖在西江下游、蓬莱山西麓开辟一个墟场,人称“江门墟”,江门墟因其地势较高,又称“墟顶”。水埗头因之成为从水路进入江门的主要通道。人们沿着埗头进入墟场交易,交易的乡民大多是来自于附近的外海、白沙、水南和礼乐等地,那埗头的市井人声,墟场的袅袅墟烟,是早期江门人生活最为集中的明证。

江门墟——城迹之源

江门墟

穿过水埗头,石板巷,青砖屋,木楼梯,映入眼帘的两三层的老房子,墙壁上或而张了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青苔,时光冲刷下的瓦面上早已沉淀下了岁月的痕迹,它们就是以这般的姿态,宣示着自己久远的历史。这里就是江门的心脏,也是世世代代江门人,*牵梦绕的精神故乡。

“一条大路通南北,两旁小贩卖东西”——这是水埗头当年闸门上一副三尺高的石刻对联。石碑上方刻有“江门”二字。当年的江门墟,就沿着现在的这些窄长幽深、延绵蜿蜒的小巷,以水埗头为入口,从南面的企龙街(今京果街)一直延伸到北面的大更、小更。

京果街

旧江门时为干果(又称京果)摆卖地

江门墟在元末明初形成。江门墟的形成,源于疍民。疍民擅长于水上贸易,在河畔结寮栖止,在码头附近出售他们的捕获的所得,以维持生计,日子久了,码头附近就形成了墟集。墟顶地势北高南低,坐北朝南,背依狗山,面临郁水,所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又因水埗头舟楫之便,墟顶自然成为商品原始交易往来的理想之地。

墟顶街

《七绝·咏江门墟》·陈白沙

二五八日江门墟,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耕者半为儒。

这是陈白沙先生在明成化九年()从京城返回家乡后,对江门墟集市的真实写照。其时,江门墟每逢农历二、五、八日赶集。先生常与同好在蓬莱山麓的钓台畅吟风月,垂钓于江滨,又或而偶遇墟期,便与三五门徒,到墟场溜逛。其时的江门亦村亦市,亦农亦商,亦渔亦贾,亦文亦武,可谓商贾云集。细细翻阅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献章集》,发现白沙先生提及江门的诗句竟不下百处之多,江门墟不仅是商品交易之所,更是体察民情之地,有浓郁的生活趣味,乡土情怀流淌其中。

白沙先生垂钓于蓬江之上

位于启明里的浮雕

随着江门墟的发展,江门所在的蓬江江滨已成为了交通要冲和贸易之地。明代李之世《江门晚渡》诗云:“千艘如蚁集江门,却喜江声敌雨喧”;许炯的同名诗云:“江南江北是通津,尽日舟横楚水滨”。明代后期,江门墟开始向“新市”(亦称“江门街”)转移,墟场的盛况一度受到了影响,但也仅似泛起一波涟漪那样旋即恢复原貌。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市场逐渐繁荣,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组织来维持与管理,于是杜阮*姓、木朗尹姓、范罗岗吕姓、滘头赵姓、白石唐姓等族人联合起来,制订“江门公约”,每日由共订公约的各方派人轮流负责维持墟场秩序。原先在河边进行简单交易的临时小墟已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综合性墟集。猪仔墟(安龙里)、卖鸡地、缸瓦地(泰宁里)、灯笼街(京果街的一部分)、糍街(东南胜街),墟顶沿用下来的就地名,就是当年摊档区域化的结果。到了清代,县署注意到了江门这个“商船从集”的港口,乾隆十九年(),新会县丞署移驻今余庆里(“县丞”即副县长职位,俗又称为左堂,原来在县衙的左边为办公地点),到清中叶以后,江门成为珠三角四大商业中心之一。

县丞署与余庆里:

乾隆十九年(),清廷准新会县在江门猪仔墟设县丞署。县丞是知县的辅佐之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一般主管全县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是朝廷命官,正八品,泛称其为“左堂”,“二公”,“少尹”等。

县丞署的旧围墙

其墙身用粗,细石米、沙泥、石灰以及蚝蚬壳灰

加以糯米浆和红糖夯结成墙,颇为讲究耐用

民国建元后,拆毁了办事机构的房屋,属于省财*司的官产。在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中的一次清理官产时,由江门商会的区卓南、区翰农、梁心俊、何锦堂、莫子绅、莫大学、*恭发、黎湘泉、杨奕所、欧阳庭三等共十人,集资组成“余庆公司”,向财*官产投承县丞署地,后划分为三排四巷,至一九一七年陆续建成,余庆公司把该遗址重建的住宅区取名余庆里。

余庆里建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该是当年余庆公司的股东们之于这里的一份美好的期盼吧。余庆里建成后,小区外建有围墙和门楼,门口闸口有门卫守卫,成为了民国初年江门最高档的住宅小区之一。

《新会县志》·道光二十年江门地图

如同所有的贸易活动所具有的客观效应一样,墟场不仅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并孕育和催生出小农商品经济稚嫩的萌芽。至民国期间,墟顶约有四十家规模不等的作坊或工场,经营的范围包括衣车缝纫、牌匾制作、食品、农具制作、五金铸造、建筑、屠宰、烟卷、家具等,这批作坊,是江门最早制造业的家底,它与江门后来的工业化建设有极深的渊源。直到年,全国范围内实施公私合营,墟顶街的商铺减少,这里渐渐转型为居住区。

长堤风貌街的三桁瓦群雕

清光绪元年(),开平人余福和创办打铁铺

因店铺只有三桁瓦可遮头,故名三桁瓦

年,国家实施公私合营*策

三桁瓦名下的各式打铁铺被整合,组成江门利器厂

墟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蓬江的滋养下,孕育出了城市的雏形。旧时墟场遗留下的老地名,清代残存的县丞署围墙,民初达官贵人修建的生活住宅区,再到江门最早制造业的家底。墟顶,浸润着传统的韵味与开风气之先的清新。滚滚蓬江,或许时光的冲刷早已洗尽了历史的铅华,其散落的记忆瓦砾已无法将其背影复原,但拼凑起来的回忆的模糊轮廓,早已成为了江门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起点与精神归宿。

本文如有未尽之处,敬请指正

?END?

文章参考以下文献整理编辑:1.《墟顶掀开的时光书》倩娜,文青著2.《江门地名初探》*兆纪3.《中国水系大辞典》朱道清编纂4.《四会县志》四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5.《江门城市地理》吴郁文6.《江门掌故四则》林孝则7.《圩顶记事》卢湘8.《江门掌故随笔录》许只9.《江门:从滨江商贸小镇到连通海洋的城市——以近代海关文献为主的历史考察》刘进10.《江门的县丞署遗址与余庆里》梁荣驹11.《江门市工商联简史》江门市*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门文史第19辑12.《近代粤中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姜省13.《墟顶:见证江门因商而墟、因墟而旺的第一次腾飞》C加家14.《新会县志》*培芳等15.《江门市志》江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6.《江门,沧海桑田六百年》龚源超17.《诚邀一城一画蓬江印迹何德能先生写生及创作作品展》蓬江发布18《江门长堤历史街区》孙一民,张春阳,林健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博览蓬江这里,曾是江门城市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