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仙草龙吟月杏林虎啸风漫话东溪十八村采
TUhjnbcbe - 2021/8/25 20:57:00

摘要:一株千年古树,一次采集到斤野生珍贵药材石斛,听起来是奇闻,但这是塘堀村吴达新亲身经历的奇迹。如果当年去申报的话,也许就是“吉尼斯世界纪录”。

东溪十八村,承历史之绵远,钟天地之灵气,集人文之精萃,汇浙闽之神秀,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才辈出的庆寿边邑大地上熠熠生辉。

东溪十八村,天碧蓝、山青翠、水甘甜;风光旖旎、瑞气氤氲,村在山中、溪在村中、人在景中,传承历史文化在行动中。

一、心向悬崖穿雾海名随仙草越关山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据《中国吴氏通书》记载,采摘、加工和销售石斛(方言称为吊兰)及石耳(方言称为岩菇)历史超过年。清光绪三年和(85)版庆元县志记载“解放前,多数药店带有学徒,店主系学徒出身,能自行制炼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其中最著名的中成药石斛,就是南峰、岭头等地药农,按照祖传‘山图’从粤、闽、赣、云、湘等省深山密林中采集的吊兰(即石斛)加工而成,抗战前曾销往沪、苏、杭、温等地。还有不少用秘方制成的丸、散,对治疗小儿惊风和无名肿*有着特殊疗效”。

道家经典《道藏》曾把石斛、雪莲、三两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茯苁、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等列为中华“九大仙草”,可见,铁皮石斛是我国最珍贵的中药材之一,被尊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在民间有“植物*金、救命仙草”的美誉。

铁皮石斛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茎、叶、花上。

它的茎直立圆柱形长9-35厘米,粗2-4毫米不等,不分枝具多节状,类似小小的竹子,节间长1.3-1.7厘米,常在中部以上互生3-5枚叶子。

它的叶二列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3-4-7厘米,宽9-11-15毫米不等,先端钝并且多少钩转基部,下延为抱茎的鞘边缘和中肋常,带淡紫色叶鞘,常具紫斑,老时其上缘与茎,松离而张开,并且与节留下1个环状铁青的间隙。

它的花总状花序,常从落了叶的老茎上部发出,具2-3朵花花序,柄长5-10毫米,基部具2-3枚,短鞘花序,轴回折状,弯曲长2-4厘米,花苞片干膜质浅白色,卵形长5-7毫米,先端稍钝,花梗和子房长2-2.5厘米,萼片和花瓣*绿色近相似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8厘米,宽4-5毫米,先端锐尖具5条脉,侧萼片基部较宽阔宽约1厘米,萼囊圆锥形,长约5毫米,末端圆形,唇瓣白色,基部具1个绿色或*色的胼胝体,卵状披针,形比萼片稍短,中部反折,先端急尖不裂或不明显3裂,中部以下两侧具紫红色条纹,边缘多少波状唇盘,密布细乳突状的毛,并且在中部以上具1个紫红色斑块,蕊柱*绿色,长约3毫米,先端两侧各具1个紫点蕊柱足,*绿色带紫红色,条纹疏生毛,药帽白色,长卵状三角形长约2.3毫米,顶端近锐尖并且2裂。

铁皮石斛的药理作用很多也很大。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消化,护肝利胆,抗风湿,抗衰老,抗肿瘤,降低血糖血脂,保护视力,滋养肌肤等等效果。当然,其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所以很多人都会把石斛作为长期保健养生的食材。千百年来,在南方民间,当有人处于生命垂危之时,人们便会想方设法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峭壁上采来“铁皮石斛”,将其汁液喂入病人口中,令其起死回生,这种说法虽然有其传奇色彩,但仍有巨大的参考价值。野生鲜铁皮石斛是治时伤和止血的特效药,无论刀伤或跌打损伤,用口嚼碎敷上即可,一般来说敷贴一两副石斛即可痊愈。

石耳是食品,也是药品,治疗体虚咳嗽有特效。与石斛相同,其价值超群,价格自然不菲。

因此,从古至今,东溪十八村有相当一部分采药人以“采摘石斛和石耳”为主要经济来源,并以此为谋生手段。换句话说,采摘石斛和石耳一度成为东溪十八村的支柱产业。至于具体从何时开始,现已无法考证。但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中就有“温州石斛”之说,而庆元曾经有一段历史属于温州管辖,这其中当然包括东溪十八村采药人的劳动成果。他们根据祖传的技艺和祖辈实践留下的“山图”,三五一群结成伙伴,带上工具,背井离乡,到闽、赣、粤、云、桂、川等省去采摘,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县供销社志》记载,年庆元县供销社收购、销售铁皮石斛15担,绝大部分来自东溪十八村。

对于这些采摘者,由于资料缺乏而轶失其名,只是在坊间相传中得知,民国末期至解放初期,东溪村有吴方库、吴锡九、吴余各、吴锡荣等;缽窑村有吴方广、吴方成、吴余烛、吴彭富、吴方正、吴方周、鄢万课、鄢万贞等;塘堀村有吴道锦、吴道铨、吴道隆、吴昌余、吴道金、吴道桂等;莲花村有吴继管、吴继清、吴周奕、吴周灶、吴周宝等;大园村有吴传德、吴家海等;大池洋村有吴有斗、吴有惟、吴忠潘、吴忠璋、吴忠琢、吴忠森、吴忠溪、吴忠富等;葱甩村有吴彭恭、吴德高、吴良和、吴仁龙、吴仁栋、吴仁兴、吴昭焕、吴昭锡、吴新隋、吴新传、吴新统、吴新绪、吴新德、吴新炉、吴赐意、吴赐上、吴赐通、吴赐富、吴赐贵、吴赐和、吴树兴、吴赐利、吴赐义、吴赐生、吴赐睦等;大际头村有吴明福、吴明钱、吴明炉等;后村有吴明仁等。

到人民公社集体化之后,新一辈人为生产队搞副业,接力采摘吊兰的人,单独葱甩村就有(吴新德、吴赐意、吴赐上、吴赐通、吴赐富、吴赐贵、吴赐和、吴树兴、吴赐利、吴赐义)吴盛来、吴盛进、吴盛全、吴盛良、吴盛飞、吴盛荣、吴盛淼、吴盛满、吴盛周、吴盛文、吴盛武、吴盛礼、吴盛金、吴盛昌、吴盛隆、吴盛东、吴盛钱、吴盛龙、吴盛仁、吴盛清、吴美荣、吴美全、吴小*等;还有其他村的人,如吴信列、吴信洪、吴光河、吴正科、吴正笃、吴家炎、吴家杰、吴大潜、吴大桥、吴庭益、吴家禄、吴家树、吴文宝、吴光后、吴光享、吴达新等。灿若星海,数不胜数,不能一一列举。

这些人中,有的是采摘者,如:吴有斗、吴忠森、吴有惟、吴忠溪、吴正科、吴正笃等人;有的是经营者,如缽窑村的吴方广,解放前曾经在上海与乐清人开“吊兰行”,专门收购仙草加工成“枫斗”,然后售给上海汇明公司和杭州胡庆馀堂药厂。解放后,如吴明炉、吴庆锋岳父(即吴月琴的父亲)吴周灶等人为药材公司和供销社收购铁皮石斛。

心向悬崖穿雾海,名随仙草越关山。东溪十八村人爬山涉水,经风沐雨,吃苦耐劳,乐此不疲,祖祖辈辈接力而为之。

二、常临峭壁寻仙药乐在悬崖撷石斛

俗话说,北有长白山人参,南有铁皮石斛。意思是人参耐寒,而石斛喜热,最适合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的温暖及湿润环境。惧怕寒冷和高温。虽然要求湿润,但也不耐过于潮湿的地带。它最适合的温度是25°C,最适合的光照是Lux左右。

野生铁皮石斛和石耳对生长环境、气候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它生长于海拔-米,相对湿度在60%-75%林间,透光度在60%左右,生长季节要求温度20-25℃之间,冬季气温9-12℃之间,在无霜多雾、年降雨量为-1毫米的常绿阔叶林中的石灰岩上,铁皮石斛大多生长于云贵川滇等地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阴面崖缝间,根不入土,常年饱经云雾雨露滋润,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物习性神秘莫测。同一块岩石,上方干燥不会生长,底下、侧面潮湿才适合生长。庆元山区雾水偏少,适合生长的环境不多。据采药人说,只有岭头乡的葱甩村、赤壁山村,南峰的牛荡尖,举水乡的月山村、地虎坑村,荷地镇的杉坑村,左溪镇的半坑村、*岗村,张村乡的联合村,还有五大堡乡岩下村、西洋殿、后广村,以及五都薰山等地也有一些,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由于采的人多,到现在几乎绝迹。

采摘的工具,主要是两根又长又粗的绳索(攀岩石用苎麻绳,长度约45米;上树用棕绳,长度约43米。因为棕绳经岩壁摩擦会发热起火,而苎麻绳则不会);一个硬木制的牛轭状的曲木,方言叫“坐索轭”;两条布袋,方言叫“摇银袋”;还有“箬笠”“鹰爪钩”和柴刀等。这些都是绝壁采摘中,自然谋生者的独家发明。

石斛和石耳,主要生长在石灰岩峭壁和古树上。生长周期都比较长,一次采摘后均要间隔几年。一般情况下,同一块岩壁或同一株树木,石斛要间隔3-4年才可以采摘第二次;而石耳则更长,要8-10年才可以采摘第二次。

东溪十八村的采摘者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是把“山图”,即祖辈在某一区域采过后记录下来的路线图,视为宝贝,就像香菇“剁花法”技艺一样,秘不外传,防止被外人盗采;二是采摘成熟的,留下细嫩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留住种子,不能把子孙的饭吃掉。用现代的观点看,有生态保护意识,懂得永续利用。

采摘石斛和石耳,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但一般选择秋末初冬为佳,因为春夏雨水多,山路、陡坡、岩壁滑溜,而且马蜂、*蛇、野兽比较容易碰到;冬天冷,气候干燥,岩壁松脆,而且衣服穿得多,行动不便,不安全。

近段时间,我有幸采访了几位当年亲自参与采摘的人或是采摘者的后代,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叙说采药人惊险又精彩的故事。

年11月,葱甩村吴赐义、吴赐意、吴赐上、吴赐通、吴赐富等人一起,到了泰宁县笋壳石山场,行经在初冬的微*里,嗅闻那经霜过后的草木味道,细听微风敲落叶伴随鸟儿鸣叫声,心情愉悦,充满期盼。此处悬崖绝壁高达多米,从岩顶到岩脚要5支绳索,需要另外一个人爬到对面山去传话(当时没有现在的通讯设备),否则,下去采的人与站在岩顶放绳和拉绳的人,没有办法取得联系,因为根本听不到声音。这一次共采得鲜石斛20多斤,如获至宝。其实,并不是每次都有收获的,有时也空手而归。用他们的话说,做这个行当,有时候就像阉猪人一样,“一天阉九猪,十天没猪阉”。

他们后来又到泰宁县的廿露岩、三姐妹、米洞石、猫子石谢坑湧等处采摘。其中谢坑湧,岩壁也比较高,要3支苎麻绳才能落到岩脚,绳索放到1条半时,是悬空的岩洞,没有高超的技艺,根本不敢近前,也根本没有办法采到石斛,实在太凶险了。可见,当年的采药人,都是攀岩高手。在悬崖绝壁间或悬吊而下,或攀援而上,没有过人的胆识、眼力和技术不行。

大池洋村的吴光后,他说曾祖父曾经是杭州胡庆馀堂的员工,后因家里需要人手而回乡务农及外出采摘石斛和石耳;然后,带着祖父吴有斗外出采摘;再往后,父亲吴忠章及其兄弟吴忠潘、吴忠卓、吴忠圭四人也跟随祖父外出采摘;再后来他本人也外出采摘,属于“子承父业”的“采药世家”。

吴光后说,时间长了,很多事情忘记了,只记得去过很多地方,也吃了不少苦,头部曾经被松动而掉落的石块砸中,留有伤疤。采摘的主要地点,有广东、广西、贵州和福建,尤其是福建长汀、永安、三明、南平等地,记忆犹新。

且不说当年交通不便,需要徒步行走之艰辛,单说到了山麓,要从羊肠小道走到半山腰,再从荆棘丛生或密林底下找到采摘地点——悬崖峭壁,就要有十分的勇气。路上遇见*蛇、猛兽是常有的事······采摘者,胆子雄壮、技术过硬的,一人一组,所挂的绳索为活结,一头系在“坐索轭”上,而“坐索轭”却是绑在腰间的;另一头握在手上,下放时慢慢放松;结束后,把系在“坐索轭”上的那头绳索抽回,另一头松开,就能自动解除。但考虑结伴同行有帮手,往往是两人一组,带着工具,爬上山顶,看好四周环境,选择适当落脚点,挂好绳索,一人在山顶守候,另一人全副武装,慢慢下去,然后在绝壁处,纵身一跃,便是全部的秘诀,脚下是千丈深渊,心头却是万里前程。

吴光后少年出道,许多崇山峻岭见证了他动如脱兔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汗如雨滴的辛劳身影。为的是采摘到生长在石壁上的,被古人誉为救命仙草、皇帝草的野生石斛,以及野生石耳,因为野生石斛和石耳是这类药品中价值最高,营养成分最多,最稀缺的食品兼药品!

吴光后还对我说,有人说干这一行的人会飞檐走壁,其实哪里会飞檐走壁呀!只是冒着生命危险,遵循祖辈传承的一些经验罢了,凭借一腔热血、一股勇气、一种毅力和一袭技艺呢。历史上也曾经有人因此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是一种绝壁处讨活路的差事呢。

干这个行当,是一件十分艰难且非常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便性命攸关。首先,选择合作伙伴很重要,要知根知底,相互信任。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人在岩壁上管理绳索,另一人下去采摘,结果管理绳索的人,有意将绳索砍断,欲将早些天已采得的石斛占为己有而起歹心;其次,捆绑绳索的固定物必须选择十分稳固的物什方可。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意外——把绳索固定在石块上,结果采摘的人下去作业后,该石块松动滚落,造成绳索滑脱而人失去重心而枉送性命;再次,必须防止上方的岩石被风化后掉落的石块。总而言之,危急四伏,必须时刻小心谨慎。

年10月,葱甩村的吴赐通,独自一人从家中带一蒲草包饭出发,一路像乞丐一样,来到福建泰宁县,向东家借粮借钱采石斛和石耳,历经五个多月后,采得一些石斛和石耳,赚了1多元。

年11月,葱甩村的吴赐上、吴盛金、吴盛来、吴盛文等人,站在峰之巅放飞思绪,如此纵情,如此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观那云烟袅绕的诗韵,听那行云流水的声音,赏那簇簇翠丛松风中摇舞的风景,成片的石壁、成片的山林,偶遇的啄木鸟及其他鸟类,心情非常激动。他们一伙人,在福建省建瓯县一处岩石的单面,四个人连续采了五天,共获得石耳斤,据说单面岩石采这么多石耳,实属罕见。

吴光后的堂兄弟吴光享,从年20岁时开始学习技术,干这一行近50年。

他回忆说:碰到的困难说不尽,遇到的惊险数不清。有一次,他与父亲到了福建南平,正在山顶往下放绳索,绳索碰到树枝,就听到下面“唏唏嗦嗦”一阵响动。他吓得后背发凉。他的父亲有经验,沉着冷静,对他说:“下面有危险物,先别下去。”等了很长时间后,才下去采摘,发现是南蛇(即蟒蛇)躲在岩壁底下乘凉,岩壁下似乎被野猪滚动过,一大片地面被弄得乱七八糟,幸好蟒蛇感觉异常而迅速离开了。

还有一次,吴光享从岩壁往下滑时,看见岩缝中有一个老鹰窝,窝内小鹰窜动,正想查看究竟,突然,一声尖叫从空中传来,一只雄鹰瞬间俯冲下来,抓走了他头顶上戴的箬笠,额头被划出一道血痕,吓得他只能放弃作业,赶紧离开危险之地。箬笠,便是现在的头盔(安全帽),既可遮阳挡雨,又可挡住岩壁落石,还可防止意外伤害,是采石斛石耳者的必备工具。他估计,是老鹰感觉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外敌欲毁坏鹰窝,为了保护小鹰而采取的正当防卫吧!

年正月,葱甩村吴盛飞和他姐夫吴锡文在福建省永安县一村水尾林的一株大枫树上采一枞鲜石斛7斤,其中有的单株长度达50多厘米。据说,一枞鲜石斛1斤多重是常见的,而一枞鲜石斛7斤并不多见。

塘堀村吴达新,今年已经68岁了,虽两鬓花白,但精神抖擞,手脚灵活,健硕硬朗;明白我的采访意图后,他还特地到一楼车库找来当年采摘工具,然后绑在身上演示给我看,并指着“坐索轭”乐呵呵对我说:“家里祖辈都是采摘石斛和石耳的。这是父亲传给我的工具,只是绳索换了一根又一根,现在的是‘*用帆布条’,轻巧、结实、耐用。”我从“坐索轭”弯曲处被绳索磨出的一道深深印痕可以看出,此话不假。那是时光的印迹,岁月的见证,经验的凭据呀!

他说,采摘石斛的人也兼采摘石耳,因为这两种药物生长环境基本一样。说着,又到储藏间拿出去年采来的石耳让我拍照。

吴达新说,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37年前,他与吴达友到公安部门开具介绍信后,结伴同行,从江西省资溪转道,来到铜鼓县的一个村,村名已经记不清了,在村口的风水林中,屹立着一株千年老枫树,需要十来个人才能合围,有十五个硕大的枝杈,还有数不清的分枝杈,从树身到枝杈,密密麻麻都被铁皮石斛包裹着,密不透风,犹如织布的丝线,两个人小心翼翼地采摘了好多天。

我奇怪地问:当地人怎么不采?吴达新告诉我:地理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不识货,不知是宝贝。

他接着说:“不称不知道,一称吓一跳。好家伙,一共斤,每斤28元。这一趟往返一个多月,另外还采来石耳斤,每斤8元。两个人乐坏了”。我怕自己听错了,重复问他,他说,对!石斛就足足斤,记得特别清楚,终生难忘!

奇迹呀!如果不是当事人亲身经历,如果不是亲口述说,我肯定认为是“吹牛皮”,一株树有17斤也不得了呢。我在想,如果当年去申报的话,也许就是采摘石斛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尤其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出产石斛和石耳的很多山场,已经被列为禁区,不准进入采摘。如福建省泰宁县,全县不准采石斛。永安县城水尾桃源洞景区,也不准进入采摘。虽然有些偏僻地方,人们还不知道石斛是仙草,还是可采的,但为了保护生态,加上这种高危职业,年轻人吃不了那份苦。据吴达新说,至今依然采摘石斛和石耳的人已经很少了,原因是资源奇缺,技术传承困难,实在太危险太辛苦等等,只知道年正月,葱甩村的吴盛良、吴盛飞、吴小*到福建永安县一村中采得鲜铁皮石斛30多斤。销售给乐清市人,每斤0元。

目前,葱甩村大概还有十来个人,偶尔外出采摘。塘堀村吴远方、吴远荣、吴水北、吴达远,大园村吴宗全,东溪村吴文宝等也还会外出采摘。如果这些人再不带徒弟的话,到一定的时候,采摘技艺真得要失传了。

其实,以上所述,仅仅是东溪十八村当年采摘石斛和石耳的一些片段,或者说是一个缩影吧。

三、生财有道堪称富公益无边更可珍

采摘后如何加工,销往何地,钱又怎么用呢?

石斛是珍贵药材,秦、汉间的《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并称“气味甘平,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本草纲目》将其载入“石草类”,称为“本草上品”,对其名有:“石邃”“金钗”“禁生”“林兰”“杜兰”等等的说法。“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小竹,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色。惟生石上者为胜”。同时亦有“生櫟木上者名‘木斛’”之说。更有言其“生于石上,得水生长,是廪水石之耑精而补肾”云。

石斛属于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竟是倒垂而生,所以俗称“吊兰”。庆元“吊兰”的种类繁多。诸如:“铁兰”“紫皮”“铜兰”“鸡爪兰”“金钗”等等,甚至有“马鞭草”之类。不同的“吊兰”制成产品之后,统称为“西枫斗”,不另取别名,只是按等级或品种列之而已。

加工技艺、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大多由女性承担,往往是母传女、婆授媳,因为女性心灵手巧。吴光享的妻子吴远喜不仅与丈夫一道上山采摘,而且是加工能手。她加工的“枫斗”色泽*中带青,嚼之质软无渣,胶汁浓而清滑不腻,在市场上一直享有很高声誉。

鲜草采摘回家之后,洗净,稍微晾几天,才能开始纯手工加工制作成品。首先是将鲜草分类。剪去头和尾。剪头时须留点短根须,以示为“龙头”,尾端斜剪,以示“凤尾”。加工时要选择石斛中的小草来做,才更像龙头凤尾。品类以约寸余长者为上品,余以愈长则价愈贱类推。然后找一口铁锅,用小火,将凉干的铁皮石斛倒在锅里,慢慢翻炒,烘炒至软,去皮,再用铁丝之类为支干,在其上绕成弹簧状,约绕成3圈或4圈,反复扭、抽4-5次,才能成型,扭、抽需要耐心细致。一个人一天最多做得1小两,很费功夫。且将两端拉直使其微微上翘,做成所谓“龙头凤尾”状,而对于那些较长者,也在整根绕成弹簧状后,再剪成三圈左右成一段,也做成“龙头凤尾”。最后用微火烘干,方为成品。成品表面呈*绿色或褐绿色,茎节处呈现紫色。统称为“西枫斗”,只是按不同品种的原材料而冠上分类之名如:“铁皮枫斗”“紫铜皮枫斗”“青铜皮枫斗”“爪兰枫斗”之类而已。正宗的铁皮枫斗是个宝,存放多年也不长虫子,不发霉。

从采访吴家徐时得知,民国期间,葱甩村的吴新德一直在杭州市开石斛行,经销东溪十八村采摘来的石斛和石耳。但是,由于路途遥远,销售渠道很不稳定。采来加工好的石斛和石耳,主要靠乐清人来收购,或者送到处州府去卖,或者寄往上海销售,很不方便。

年春天,吴家徐的父亲采回几百斤鲜草,要等乐清人来收购,怕枯萎,于是就在二楼窗外搭起三米多高的大阳台,铺上沙子和坛茅草种起吊兰,有铁蓝、紫兰和铜兰,开花时整幢房屋香气馥郁。等客商来了才卖掉吊兰,拆掉高台。五十年代后期,温州医药二级站为了开发这一传统特产,曾派员来南峰组织恢复生产和收购。

后来,有一段时间,采摘到的石斛送到龙泉药材公司出售;与龙泉分县后,药材公司委托供销社收购,才有稳定的销路。荷地、岭头有供销社,才近一些,方便一点。

年,庆元医药公司与海宁县医药公司取得联系,双方派员深入产地,在岭头供销社设收购点,对尚存于社员手中的枫斗区别不同情况,定出合理价位,分二年收购处理。

之后,庆元医药公司又与上海土特产进出口公司、浙江省进出口公司取得联系,使铁皮石斛销售走入正常轨道。

年1月6日,浙江日报报道:年初至12月20日,岭头公社供销社为95户采药专业户销售铁皮枫斗来斤,使95户农户平均增收0余元。年,铁皮石斛被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中药材之一。

至于价格么,也不够稳定,因社会发展、物价而变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鲜铁皮石斛每斤十多元至二十多元不等,石耳每斤七八元左右。

致富不忘本,药材出售后,东溪十八村大部分采药人将收入除了用于家庭经济开支外,拿出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慈心泊天地,善行贯古今。

大池洋村吴光后、吴光享的先辈们将部分钱由于修路,从南峰到*路,再到西溪后洋坑的古道,就是他们出资并带领大家修筑的;还在中途半山腰建造牛荡古亭。

东溪村的吴明炉和邓宝英在经营发了小财后,向古刹“南峰寺”敬献过一口二百多斤重的大铜钟,至今保存完好。

完全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群前赴后继的人,创造了庆元独特的“石斛文化”,写下了壮美的篇章,为东溪十八村留下美好的记忆和赢得光彩的荣誉。

四、培育甘为铺路石创新愿做步云梯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外地资源的损毁,加上年青一代不愿承担风险,不愿继承父辈这种高危作业,因此石斛产量逐年下降。

勤劳勇敢的南峰人,一直想将采来的野生石斛通过人工种植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清嘉庆六年(年)《庆元县志》便有种植铁皮石斛记载。据吴传彪编撰的《走进庆元》一书记载,“年,莲花村吴周奕与省医学科学院刘骅研究员建立合作关系,由吴周奕供应野生原种,刘骅负责课题研究。”在这之前,吴周奕便在自家房前屋后尝试种植铁皮石斛。但由于诸多原因,均没有获得成功。

年,赋闲在家的周善道(执业医师)、*鹤南(离休干部)、张孙琳(林业工程师)和吴鸣翔(百山祖冷杉发现者,正高级工程师)等四位老同志成立了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庆元百山药用植物研究所(挂靠在庆元县科技局之下),专门研究、采集、收购药用植物(主要是铁皮石斛),开发种苗,繁殖苗圃等。到3年,曾经取得一些成功,同年4月2日丽水日报以《四老人开发中药“软*金”》为题作了详细报道,但是由于精力、资金、技术、场地、设备等诸多原因而难以为继。

前文说到吴月琴的父亲吴周灶,七十年代以供销社收购组组长的身份收购石斛为主,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按照传统仿野生土法,在南峰大田上大量地种植“铁皮石斛”,长势良好。

4年,吴月琴与其丈夫吴庆锋,发现商机后,于是在离庆元县城2公里的松源街道上庄村柳直洋租赁了一百多亩土地,成立了浙江庆元仙草苑珍稀植物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丽水市最大的野生珍稀植物开发种植基地,把野生铁皮石斛从南峰移植过来作为种源栽培。

5年,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导师带一批研究生在庆元县寻找野生铁皮石斛种源,打算用于做人工选育培育,看到“庆元仙草苑公司基地”有这么多的野生铁皮石斛非常高兴。此后,吴月琴去杭州考察,到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找到院长张明和教授毛碧珍两位专家,以及考察了杭州百年老店胡庆馀堂,并与专家们洽谈,形成共同研究开发协议。

造就仙草新事业,写成药业大文章。6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把成功组培好铁皮石斛幼苗,返还到“庆元仙草苑基地”批量种植,形成规模生产。至今已发展为“浙江省农业产业标准化示范企业”“浙江省科技厅农业科技示范企业”,成为华东地区仿野生铁皮石斛的重要基地之一。

7年浙江省农业厅与浙江农林大学联合对全省铁皮石斛质量抽检,“庆元仙草苑基地”铁皮石斛多糖含量达47.6%,在全省所有产品中名列第一,并用于全省优质种源选育。至此,这种名贵的、且濒于绝迹的中药材得以新生。后来,又博得上海“恒寿堂药业有限公司”青睐,而主动与“庆元仙草苑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并投资经营,不仅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传承石斛文化,令人欣喜!

抱香枝头,乘胜追击;开花石斛,永无止境。种植有道诚为贵,梦想无边信是真!再造仙苑新伟业,续写石斛大文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东溪十八村人了不起,单就采摘石斛和石耳一项就创造了很多奇迹,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就在历史发展中写下光辉的一页!

(撰写此文得到*立鹏、吴庆锋、吴月琴、*立高、吴光后、吴光享、吴达新、吴家徐和吴盛清等亲们的帮助,特别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仙草龙吟月杏林虎啸风漫话东溪十八村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