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史学集刊》年第6期。
主持人语(南炳文):本期本专栏向读者推荐的第一篇论文为《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及其成因》,其作者为科举史专家郭培贵教授。该文通过查阅大量史籍,统计出人口不多的小岛金门,明代考中举人、进士分别高达66名、9名,并从许多方面论证了其科举兴盛的表现和原因。本文重视在定出合理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精确的数字统计,从而使统计结果具有很强的可信度,重视以确能显示优劣的视角将论说主角与其他地区作对比,从而使论说主角的优势一目了然。读者除能从本文对明代科举情况增加了解外,在治学方法上也会受到有益的启发。向读者推荐的第二篇论文是《从县域治理视角看康雍乾永定河水灾治理》,其作者金久红、王玉亮两教授对清代水利史多有研究。本文运用中观史学理论,对康雍乾时期永定河水灾治理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分析了沿河州县佐贰官被委任为专职河工汛员之同时还兼职州县的利与弊。指出,跨地区的灾害治理,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宏观统筹,也离不开地方上的协调配合,在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完善相应的监督考核与问责机制。表现了古为今用的学风。(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资深教授)
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及其成因
郭培贵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
摘 要:福建金门只是一个孤悬大海中的岛屿,明代隶属同安县翔风里,地瘠风大,人口不足4都,但自此考出的举人、进士却各达66名和9名;不仅是同安县科举最发达的地方,而且其进士数超过了明代北直隶79%、河南80%、山东74%、山西79%、陕西85%、福建66%、南直64%、江西5%、湖广77%、广东89%、四川87%、广西90%、云南92%、贵州97%的州县各自拥有的进士数,甚至还超过了明代许多“府”各自的举人和进士数;其举人考中进士的比率也超出全国平均数4.79个百分点。明中后期该岛许多民众主要依靠海上贸易获得了培养子弟读书应举的财力、再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崇尚科举功名的社会风气和家族文化底蕴的深厚积累,应是其正德后科举兴盛的几大重要成因。
关键词:明代;金门岛;科举盛况
近年来,学术界对“金门科举史”的研究获得初步进展,有关成果都高度评价宋、明、清三代特别是明代金门岛的科举成就,但对明代该岛考出举人和进士的数量尚无统一认识,对其科举繁盛的特点未做出相比其他地区的分析,对其成因也未做全面、深入的探究。[]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专门探讨,以期推动该论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明代金门岛的地理位置及其行*建置在科举时代,一个地区拥有举人、进士的多少,是衡量其科举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而要弄清明代金门岛究竟考出了多少举人和进士,[2]首先就需要知晓明代该岛的地理位置及其行*建置。
明代金门岛隶属于福建布*司泉州府同安县,位于该县东南方的“大海中,去县治九十里,水路五十里”,旧称“浯洲屿”“浯洲”和“仙洲”等;岛呈哑铃状,“广袤五十余里”,其上“有山十数,其最高者曰太武”;[3]全岛面积小于同省的平潭、东山二海岛,稍大于厦门岛,为福建第三大海岛;因其为控扼漳、泉之间的海上门户,自洪武二十年()起,明朝就在其上设置了守御千户所,号称“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故始称“金门”。
明代同安县最初设立在坊、长兴、同禾、民安、从顺、翔风、感化、归得、仁德、安仁、积善、嘉禾共2里,除县城在坊里领有两隅外,其他里共领44都,皆在县城之外。而当时的金门岛只是翔风里第7、8、9三都以及第20都之辛厝、李厝之所在。[4]清代金门岛行*区划因袭明代。94年,民国*府正式以金门岛为中心设置金门县,包含金门岛、大嶝屿、小嶝屿和烈屿以及夹屿(今称“角屿”)等若干附属小岛,也即以原属于翔风里的第5、6、7、8、9、20等6都之地建立了金门县。而在明代,因金门岛只是隶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岛屿,故本文仅以明代金门岛,即同安县翔风里下属的第7、8、9三都以及第20都之辛厝、李厝的文举人和进士为考察对象。
二、明代金门岛文举人、进士考同安县是明代福建科举较为发达的县份,共考出名文举人、79名文进士,排名在莆田、晋江、闽县、漳浦、长乐、龙溪、侯官、福清之后,列全省第九位。按通常情况,县城及其周围地区往往成为一县科举最为发达的地区。但同安县却是个例外,其科举最发达的地方不是在县城及其周围地区,也不是在陆地,而居然是在孤悬海中的金门岛。
那么,明代金门岛共考出多少举人和进士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深究起来并非如此,主要表现在确认金门岛举人和进士的标准难以界定。具体说来,就是仅把报考科举时户籍(现籍)属该岛的举人和进士视为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呢?还是把前者和祖籍在该岛但报考科举时户籍已迁出该岛的举人和进士,都视为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在现存各地方志中,编纂者为显示本地人才众多,往往把祖籍虽在本地但在中举前甚至数代前就已迁籍他乡的举人和进士都一律载入本地方志。这就必然导致以下结果,祖籍和现籍不一致的士子一旦中举或中进士,就往往有两地的方志分别记载其为本地举人或进士,由此给后人对各地举人和进士的统计造成了混乱;而事实上,目前研究金门岛举人和进士数量的成果也大多是把上述两种情况都计算在内的。因本文是从明朝全域的视角,来确认金门岛的文举人和进士,这就需要确定一个能够适用于包括金门岛在内的明朝全域的确认各地举人、进士的统一标准。那应如何确定这个标准呢?因在通常情况下,明代士子报考科举,都要遵循在“现籍地”报考乡试的原则,[5]所以,本文在确认明代金门岛举人和进士时,就以其“报考科举户籍地”,即“现籍地”作为统一标准。如举人和进士的“报考籍地”属金门岛的,就确认其为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不属金门岛的,就不能确认其为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而目前学术界在确认明代举人、进士属地时,一般采用的也是这一标准,[6]而不是以其原籍地或祖籍地作为确认属地的依据。因只有如此,才能既符合明代科举的实际状况,又能保证每位举人或进士的属地是唯一的,避免出现被不同地区重复计算的情况。而且,也只有籍属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才能真实反映金门岛自身的科举状况,成为评价其科举实力的确凿依据。
依据上述标准,笔者在全面占有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明代金门岛的文举人和进士进行了逐一的确认和统计。在此,为节省篇幅,仅把考证和统计结果列表显示如下:
明代金门岛文举人、进士表
中举人科年
序号
姓名
都
村
中进士状况
官至
出处
洪武五年
壬子科
陈显
8
陈坑
——
山东德州知州
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七《选举五·明举人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年,第册第67页,以下简称“《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五《选举三·明举人》(《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3》,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年,第65页下,以下简称“《泉州府志》”);光绪《金门志》卷一一《列传三·忠烈》[《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38),台北:大通书局年版,第页]。
正统十二年
丁卯科
2
吕大宜
7
沙美[7]
——
直隶涿州判官
《福建通志》(第88页)、《泉州府志》(第69页上),民国《同安县志》卷一五《选举·明举人》(第页,以下简称“《同安县志》”)。
景泰四年
癸酉科
3
陈琳
7
阳翟[8]
——
浙江泰顺知县
《金门志》阙载,据《景泰四年福建乡试录》(宁波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本,年)、《泉州府志》(第69页下)、《闽省贤书》卷三《景泰癸酉科》(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第27页)及《同安县志》(第页)补。
成化十九年
癸卯科
4
洪敏
8
西洪
——
南京国子监助教
《泉州府志》(第70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弘治八年
乙卯科
5
吕川
8
西仓
——
浙江太平知县
《泉州府志》(第7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弘治十七年甲子科
6
李煌
9
前水头
——
山东峄县教谕
《福建通志》(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正德五年
庚午科
7
*泰
7
汶水头
——
工部主事
《泉州府志》(第72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8
萧冠玉
7
沙美
——
南直盱眙教谕
《泉州府志》(第72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9
*伟
7
汶水头
正德九年甲戌进士
云南南雄知府
《泉州府志》(第72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伟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正德八年
癸酉科[9]
0
陈回
7
斗门
——
不详
《泉州府志》(第72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正德十四年己卯科
陈健
7
阳翟
嘉靖五年丙戌进士
广西
南宁知府
《泉州府志》(第73页上)、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陈健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七年
戊子科
2
许福
9
后浦
嘉靖十四年乙未进士
中第后,终养家居
几二十年,未仕而卒。
《泉州府志》(第73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3
张明
7
沙美
——
浙江瑞安教谕
《泉州府志》(第73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4
陈温
7
阳翟
——
江西新城知县
《泉州府志》(第73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5
张文录
7
青屿
——
江西万载知县
《泉州府志》(第73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十年
辛卯科
6
许大来
9
后浦
——
四川万州知州
《泉州府志》(第74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7
蔡宗德
8
平林
——
台州府
通判
《泉州府志》(第74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蔡宗德传》(第24页)、《同安县志》(第页)。
8
王臣
7
吕厝
——
广东新宁知县
《泉州府志》(第74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9
*源
7
汶水头
——
不详
《泉州府志》(第74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20
吕文纬
8
林兜
——
简州知州
《泉州府志》(第74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2
许汝明
9
后浦
——
广西兴业知县
《泉州府志》(第74页上)、《同安县志》(第页)、《金门县后湖许氏族谱·金门县珠浦许氏科第出身》(金门县文化局族谱展览5年增印续修四版,第50页)。
22
许贽
9
后浦
——
湖广城步知县
《泉州府志》(第74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十六年
丁酉科
23
卢天佑
9
贤聚
——
永丰知县
《泉州府志》(第74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十九年
庚子科
24
杨师颜
7
官澳
——
不详
《泉州府志》(第75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25
王时拱
7
山后
——
广信府同治
《泉州府志》(第75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26
许廷用
9
后浦
嘉靖二十年辛丑进士
户部主事
《福建通志》卷三六《明进士》(第50页)、《泉州府志》(第75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二十二年
癸卯科
27
蔡焕
8
平林
——
云南临安府知府
《泉州府志》(第75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二十八年
己酉科
28
陈思诚
7
东埔
——
不详
《泉州府志》(第76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29
杨汝蕃[0]
8
田央
——
浙江常山教谕
《泉州府志》(第76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四十年
辛卯科
30
萧复阳
7
沙美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进士
户部郎中
《福建通志》卷三六《明进士》(第54页上)、《泉州府志》(第77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3
张凤征
7
青屿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进士
观*都
察院病卒
《嘉靖乙丑科进士同年乡籍》(《中国科举录汇编》第7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影印本,第页)、《泉州府志》(第77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嘉靖四十三年
甲子科
32
陈荣祖
7
阳翟
——
广东德庆知州
《嘉靖四十三年福建乡试录》(宁波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本,年,第23页a)、《泉州府志》(第78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33
蔡贵易
8
平林
隆庆二年戊辰进士
浙江按察使
《嘉靖四十三年福建乡试录》(第24页b),《泉州府志》(第78页上)、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蔡贵易传》(第24-页)、《同安县志》(第页)。
隆庆元年
丁卯科
34
李明忠
20
李厝
——
九江府
知府
《隆庆元年福建乡试录》(宁波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本,年,第23页b)、《泉州府志》(第78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四年
丙子科
35
陈荣选
7
阳翟
——
广州府同知
《万历四年顺天乡试录》(宁波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本,年,第9页b)、《泉州府志》(第80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陈荣选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七年
己卯科
36
蔡用明
7
蔡厝
——
四川乐至知县
《万历七年福建乡试录》(宁波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本,年,第8页b)、《泉州府志》(第8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37
张廷相
7
埔头
——
汀州永定教谕
《万历七年福建乡试录》(第2页b)、《泉州府志》(第8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十年
壬午科
38
张日益
7
青屿
——
不详
《万历十年福建乡试录》(宁波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本,年,第8页a)、《泉州府志》(第8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十三年
乙酉科
39
蔡守愚
8
平林
万历十四年丙戌进士
云南左布*使
《泉州府志》(第82页上)、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蔡守愚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40
李玑
7
田墩
万历十四年丙戌进士
都察院
经历
《泉州府志》(第82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十六年
戊子科[]
4
蔡献臣
8
平林
万历十七年己丑进士
湖广按察使
《泉州府志》(第82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42
陈基虞
7
阳翟
万历十七年己丑进士
广东按察副使
《泉州府志》(第82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陈基虞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43
吕大楠
8
林兜
——
广西洛容知县
《泉州府志》(第82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二十二年
甲午科
44
蔡复一
7
蔡厝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进士
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
《明史》卷二四九《蔡复一传》(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泉州府志》(第83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蔡复一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45
许光卿
9
后浦
——
广东新宁知县
《泉州府志》(第83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二十五年
丁酉科
46
许獬
9
后浦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会元、二甲第一、庶吉士
编修
《泉州府志》(第84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文学·许獬传》(第-23页)、《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二十八年
庚子科
47
陈士铨
7
阳翟
——
广东新
安知县
《泉州府志》(第84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三十一年
癸卯科
48
李雍
20
李厝
——
宿迁知县
《泉州府志》(第85页上)、《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
49
张朝纲
7
青屿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进士
广西副使
《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华文书局影印本,年,第8页)、《泉州府志》(第85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50
陈士英
8
新堠
——
五城兵马司主事
《泉州府志》(第85页下)、《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四十年
壬子科
5
林釬[2]
8
瓯垄
万历四十四年
丙辰探
花
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漳州府志》(第页)、邵捷春《闽省贤书》卷六《万历壬子科》(日本内阁文库藏本,该卷第29页)、何乔远《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第7页),《同安县志》(第页)。
52
苏寅宾
7
蔡店
万历四十七年
己未进士
湖广布*司参议
《泉州府志》(第87页上)、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苏寅宾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53
吕天畀
7
吕厝
——
不详
《泉州府志》(第87页上)
54
陈如松
8
陈坑
——
南直隶
太仓知州
《泉州府志》(第87页上)、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陈如松传》(第-页)、《同安县志》(第页)。
万历四十三年
乙卯科
55
陈昌文
9
古区
天启二年壬戌进士
南京刑科给事中
《泉州府志》(第87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陈昌文传》(第26页)、《同安县
志》(第页)。
56
徐锦
7
东埔
——
广东惠来知县
《泉州府志》(第87页下)、《同
安县志》(第页)。
万历四十六年
戊午科
57
董文衡
9
古坑
——
不详
《泉州府志》(第88页上)、《同
安县志》(第页)。
天启元年
辛酉科
58
刘廷宪
金门所
——
浙江桐乡知县
《泉州府志》(第88页下)、《同
安县志》(第页)。
59
李敷明
7
南安乡
——
严州府同知
《泉州府志》(第88页下)。
60
许逵翼
9
后浦
——
知县
《泉州府志》(第88页下)、《同
安县志》(第页)。
天启七年
丁卯科
6
蔡国光
8
平林
崇祯七年甲戌进士
礼科给事中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第页上)、《泉州府志》(第89页上)、《金门志》卷一○《宦绩·蔡国光传》(第26页)、《同安县
志》(第页)。
62
辛一鹭
9
后安
——
湖广宝庆府推官
《泉州府志》(第89页下)、《同
安县志》(第页)。
崇祯六年
癸酉科
63
陈观泰
7
阳翟
——
入清任仪封知县
《泉州府志》(第9页上)、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陈观泰传》(第页)、《同安县
志》(第页)。
崇祯九年
丙子科
64
卢若腾
9
贤聚
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
浙江佥事
《泉州府志》(第9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卢若腾传》(第页)、《同安县
志》(第48页)。
崇祯十五年
壬午科
65
*策[3]
7
汶水头
——
教谕
《泉州府志》(第92页下)、《同
安县志》(第48页)。
66
张汝瑚
7
青屿
——
湖广安陆府通判
《泉州府志》(第92页下)、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张汝瑚传》(第页)、《同安县
志》(第48页)。
资料来源:本表以(清)林焜熿纂辑,(清)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八《选举表》[《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38),第69-77页]为基本依据,本表内容凡据该书此《选举表》者,为节省篇幅,皆省去出处;依据该书的其他部分以及其他文献,则标注出处。
由上表所示可知,明代金门岛共考出举人66名、进士9名。[4]从其举人、进士的时段分布看,9%的举人产生于正德五年(50)以后,进士则全部产生于正德九年(54)之后,即明代金门科举真正步入辉煌期是在正德以后,而此前的近一个半世纪则处于相对沉寂状态。
三、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举者在岛内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岛上考出举人、进士的村落星罗棋布,如第7都就有阳翟、沙美、青屿、东埔、汶水头、斗门、东店、吕厝、官澳、山后、蔡厝、埔头、田墩、浦边、西*、刘澳、蔡店、南安乡、何厝、营山等20个村落考出了举人,其中青屿、汶水头、阳翟、沙美、蔡厝、田墩、浦边、西*、刘澳、蔡店、何厝等个村落还考出了进士;第8都有陈坑、西洪、西仓、平林、田央、林兜、新堠、欧垄等8个村落考出了举人,其中平林考出了4位进士,欧垄考出了同安县唯一的鼎甲进士探花林釬;第9都则有后浦、贤聚、后埯、古坑、古区、前水头等6个村落考出了举人,其中古区、贤聚都考出了进士,后浦还考出了同安县唯一的会元和二甲首名庶吉士许獬;人口最少的第20都李厝聚落也考出了2名举人。
其次表现在中举者的姓氏分布也十分广泛。如陈、吕、洪、李、*、萧、许、张、蔡、王、卢、杨、林、苏、徐、刘、董、辛、颜等9个姓氏皆有中举者,*、陈、许、萧、张、蔡、李、林、苏、卢等0个姓氏还有考中进士者。史载大陆居民在两晋之际大规模入岛的苏、陈、吴、蔡、吕、颜等6姓,以及唐后期大规模入岛的蔡、许、翁、李、张、*、王、吕、刘、洪、林、萧等2姓中,除吴、翁2姓外,明代皆有考中举人者。
其三,金门岛考生在同安县科举考生中表现最为出色。同安县在明代历科乡试中,仅有金门考生中式的科次高达0科,分别是正统十二年丁卯科、[5]景泰四年癸酉科、成化十九年癸卯科、弘治八年乙卯科、弘治十七年甲子科、正德五年庚午科、正德十四年己卯科、嘉靖元年壬午科、嘉靖十年辛卯科、嘉靖十三年甲午科,占明代乡试总科数(90科)的.%。其中,嘉靖十年辛卯科福建乡试,同安县中式者不仅全部为金门考生,而且中式人数多达7名,占该科全省录取人数的7.8%。另外,金门考生在福建诸科乡试中,其中式考生达到和超过同安县中式考生半数的还有8科,分别是正德二年丁卯科、嘉靖七年戊子科、嘉靖十九年乙酉科、嘉靖四十年辛酉科、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万历七年己卯科、万历十三年乙酉科、万历十六年戊子科。明代同安县有44都、2隅,共考出文举人名,平均每都、隅考出举人5.2人,而金门岛3个都(第7、8、9都)平均考出举人则高达2.33人,超出同安县都、隅均有举人3.倍。
还有,明代同安县首名举人也出自金门岛,即洪武五年福建乡试第四名举人陈显,[6]其为翔风里第8都陈坑村人,官至山东德州知州。明代同安县最年轻的进士也出自金门岛,这就是万历二十三年二甲第七名进士蔡复一,殿试金榜题名年仅8岁,[7]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务,兼巡抚贵州,赐尚方剑,便宜从事”,卒赠兵部尚书;[8]张廷玉《明史》为同安县人立专《传》者只有两人,一是万历十一年进士、礼科都给事中李献可,另一人则是蔡复一,而复一不论在事功,还是在《传》文字数上又都远超李献可。[9]
其四,明代金门岛在福建乃至全国科举中也都具有一定优势。如明代福建共设59个州县,其中39个州县,也即超过66%的州县各自拥有的举人、进士数都不及金门岛的举人和进士数,而罗源、永春、德化、诏安、漳平、宁洋、松溪、*和、寿宁、连城、永定、宁化、武平、归化、将乐、顺昌、永安、尤溪、大田、泰宁、建宁、光泽等22个县各自的举人数还不及金门岛的半数,古田、闽清、罗源、永春、德化、诏安、漳平、宁洋、建阳、崇安、松溪、*和、寿宁、连城、永定、宁化、武平、归化、沙县、将乐、顺昌、永安、尤溪、大田、泰宁、建宁、光泽、福安等28个县各自的进士数也不及金门岛的半数。
再以全国岛屿而论,明朝在海南岛设琼州府,领有4个州、县,同时相应设立了府、州、县儒学5所,但明代琼州府考出进士总共仅有58名,仅比连所官学也没有的金门岛考出进士多出2倍多一点;除其附郭琼山县进士为4名外,其他3个州、县平均拥有进士仅.3名;而同属福建布*司的平潭岛面积和人口数都超过金门,但其有明一代仅仅考出2名进士;[20]与金门岛相邻,面积和人口数也与金门岛大致相埒,且更靠近陆地的厦门岛,有明一代共考出9名进士,还不及金门岛进士的一半。
金门岛考出的举人、进士不仅在明代未设县海岛中是最多的,而且还超过了明代全国很多府及直隶州各自考出的进士数。据吴宣德《明代进士地理分布》一书提供的明代“两直十三布*司”各自所属府、州、县拥有进士数的统计,金门岛进士数,分别高出云南布*司楚雄府、澄江府(各5名)2.8倍,广南府(4名)3.75倍;高出广西府、姚安府、丽江府(各名)8倍;高出贵州布*司镇远府(5名)2.8倍,黎平府、思州府(各4名)3.75倍,石阡府(3名)5.33倍,平越府(2名)8.5倍,都匀府(7名).7倍,铜仁府(8名).38倍,思南府(0名)0.9倍;高出四川布*司马湖府(6名)2.7倍、雅州(5名)2.8倍、龙安府(4名)3.75倍、镇雄府(名)8倍;高出广西布*司平乐府(3名)0.46倍,南宁、庆元二府(各2名)0.58倍,太平府(名)8倍;甚至还高出北直隶保安州(直隶州)、陕西灵州(直隶州)进士数(各名)8倍;高出湖广布*司郧阳府进士数(0名)0.9倍、靖州(直隶州)进士数(2名)8.5倍;高出广东廉州府进士数(3名)0.46倍、韶州府(2名)0.58倍、雷州府(名)0.73倍、南雄府(7名).7倍、罗定州(3名)5.33倍;还高于北直隶延庆州(6名),南直隶徐州(5名)、和州(6名),陕西兴安州(直隶州5名)、山西沁州(直隶州8名),江西南安府(5名),四川邛州(直隶州5名),广西浔州府(5名),云南曲靖府(4名)等府或直隶州的进士数。若以各直省所属州县论,金门岛的进士数,还分别超过了北直隶79%、河南80%、山东74%、山西79%、陕西85%、南直64%、浙江43%、江西5%、湖广77%、广东89%、四川87%、广西90%、云南92%、贵州97%的州县各自拥有的进士数。[2]明代全国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是24%,而金门则为28.79%,超出全国平均比率4.7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都充分显示了明代金门的科举成绩在福建乃至全国都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奇迹。
另外,金门岛所出举人、进士的任官地域及职位也很广泛,京官高者如万历四十四年探花林釬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任布*使、按察使、参议、副使、佥事、知府、府同知、府推官、府通判、知州、知县等地方官者,则广泛分布于南、北直隶,及山东、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江西、四川、广东、湖广等省,这无论对于扩大金门、同安乃至福建在全国的影响力,还是开阔金门人自身的眼界都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四、明代金门岛科举兴盛的成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明代中后期金门岛科举的骄人成绩呢?应该说拥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是不可缺少的“硬件”因素,说起“人口”,明代金门岛不足4都之众,虽具一定规模,但相比内地并无明显优势。笔者以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崇尚科举功名的社会风气和家族文化底蕴的深厚积累,应是明代金门岛科举兴盛的最重要原因。
关于明代金门岛的经济状况,明人都记载这里地瘠风大、民众穷困。如隆庆时金门文人洪受就有如下记载:“浯地隘而瘠薄,加以风沙飘压之患,民之有常业者无几。”[22]万历金门进士蔡献臣也载曰:“浯州弹丸大海中,飞沙走石,田屋坵盘,半被沙压,尤为独苦。”[23]就金门岛的自然情况而言,这应是属实的。但金门岛为漳、泉二府海上门户,具有从事转口贸易的天然优势,自洪武开始,明朝就在该岛设置金门千户所以及田浦、陈坑、峰上、官澳等四个巡检司,对海陆交通的盘查力度之大,远远超过福建一般沿海地区。由此也可证明该岛在海上贸易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只是在明初,明廷厉行海禁,该岛居民尚不能从中获得明显的收益而已。
正德以后,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日趋繁盛,为避开大陆沿海港口的查禁,走私商人遂把沿海岛屿作为交易之地,金门岛凭其作为漳、泉二府海上门户的地理优势,遂成为海上转口贸易的理想之地。故嘉靖三十一年(),“提督*务巡视浙江兼管福、兴、泉、漳地方”的右佥都御史王忬指出:“在闽,则走马溪、古雷、大担、旧浯屿、海门、浯州、金门……等处,皆贼巢也。”[24]洪受也说:“盖料罗、浯屿,均为贼之巢穴。”[25]万历初,王世贞也载:“料罗澳,贼冲也。”[26]此后蔡献臣则这样记述当时同安县海上贸易的繁盛:“自邑治以迄海澨,倾资借贷而贩者比比,其所挟苏杭之币,美好之需,百物杂技,无所不有……彼之银钱日来,而吾之用物几尽矣!且借过洋贩浙之名,而私通倭者,若履平地焉;守汛官兵,啗其赂而卫送出海者,间亦有之。”[27]由此,陈炳容推断金门岛有相当多的民众依靠海上转口贸易积累了财富,“有经济余力培养子弟于科举事业”,金门士子“读书以参与科举考试蔚为风气”,遂“造就明中末叶金门科举成绩”。[28]应该说,此论既符合明代金门经济状况的变化轨迹,也合理解释了正德后金门岛科举兴盛的经济成因。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主要表现在早在宋代,金门科举就已有出色表现。自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壬辰科,至南宋宁宗庆元二年(96)丙辰科,该岛先后考出六名进士,分别是淳化三年陈纲、大中祥符五年(02)壬子科陈统、庆历二年()壬午科陈棫、皇祐元年()己丑科陈昌侯、重和元年(8)戊戌科陈良才、庆元二年丙辰科陈槱。[29]不同寻常的是,这6人都是出自金门岛阳翟村,该村在明代属于第7都,而明代金门岛的66名举人居然也有34名是出自7都,占了金门举人总数的5.52%;出自7都的进士为9名,占了金门进士总数的47.37%;而直接出自阳翟村的则有8举人2进士。应该说,7都及阳翟村在明代科举中的出色表现与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
崇尚科举功名的社会风气突出表现在以上论及的金门中举者地域和姓氏分布的广泛上,而且科举成绩与当地向学风气的浓淡以及生员、贡生群体的大小呈正比。如明代金门贡生共75人,[30]其中,出自7都者46人,占总数的6.33%;出自8都者9人,占总数的25.33%;出自9都者9人,占总数的2%;出自千户所者人,占总数的.33%。以上分布与金门进士、举人的地域分布是大致相同的。
明代金门的科举成就还呈现出一定的家族特色,即相当数量的举人和进士都是出自具有深厚文化积累的同一家族或宗族。据笔者统计,在明代金门岛的66名举人中,有30名出自同一家族或宗族,占总数的45.45%。如7都阳翟村陈氏宗族,陈健为正德十四年己卯科举人、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其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举人陈荣祖、万历四年丙子科举人陈荣选,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举人、万历十七年己丑进士陈基虞,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举人陈士铨、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陈观泰等都是其族人,陈荣祖、陈荣选还是健孙,陈士铨是健曾孙,陈观泰则是健的玄孙。[3]又如,7都青屿张氏宗族,成化十九年癸卯科顺天举人、弘治三年庚戌科进士张定,弘治十四年辛酉科举人张宜,嘉靖七年戊子科举人张文录,嘉靖四十年辛卯科举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张凤征,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张日益,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举人、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进士张继桂,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举人、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进士张朝纲,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张朝纟延,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举人张汝瑚,都是金门人成化太监张敏的从子——南京通*使张苗的后代。其中,张定、张宜都是张苗之子,张凤征是张宜的从侄孙,张凤征、张继桂是父子,张朝纲、张朝纟延是从兄弟,只是因张定、张宜兄弟承荫为锦衣卫官籍、继桂迁改为龙溪县籍、张朝纟延迁改为晋江县籍,[32]而皆未被本文计为金门举人。由上可知,家族或宗族文化底蕴的积累确实成为明代金门科举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郭培贵,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史和科举史。
[]年9月,汪毅夫在台南成功大学举办的“金门学国际研讨会”上做了题为《金门的进士和“金门主贵”的传说》的学术演讲,认为明、清金门进士“就全国范围而言是显赫的,以密度来说应该是全国第一”(汪毅夫:《学术研究与台联工作》,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年版,第页),由此开启了金门科举史的研究;年,台南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先后在台南、北京、福州、金门举办了四次以“科举制度在金门”为主题的工作坊;年9月,首届“科举制度在金门”学术研讨会在金门召开;年月,首届“闽台科举文化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以上学术活动都有力推动了明代金门科举史的研究;迄今,已发表相关重要论文0余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振良《金门历代进士祖籍之探讨解析》认为宋、明、清金门进士分别有6人、32人和2人;还有陈炳容《明代金门之进士——以户籍与其经济来源探析为主》考证和统计“明代金门计有文进士29人,武进士3人,共计32人”,且其不认同“金门贫瘠”的成说,指出明中后期金门依靠海上贸易使不少家庭“有经济余力”培养子弟应举。参见陈益源主编:《科举制度在金门论文集》,金门县文化局、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年版,第43、83页。
[2]明代科举包括自始至终都存在的文科举和萌发于天顺、成熟于正德的武科举两个部分,但因前者一直都处于科举的主体地位,故本文所说的举人和进士都是指由文科举产生的文举人和进士。
[3]《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二《舆地志中·山·同安》,台北:学生书局影印本,年,第9页。
[4]林学增等主修,吴锡璜总纂:《同安县志》卷六《城市·都图·宋明图里沿革表》,《中国方志丛书》第8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年版,第44-45页。
[5]按明代制度,通常情况下,科举考生都应在其现籍地报考和参加乡试;否则,就是“冒籍”,一经查实,即受惩罚。只有两种情况属于例外: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京监生应分别参加顺天府或应天府乡试,因其现籍地并未发生变化,故其现籍地与其乡试地往往是不一致的,除非报考顺天府或应天府乡试的监生,其现籍地本来就属于北直隶或南直隶;二是现籍地没有变化的流外官可以在任职地报考乡试,因明代任官实行地域回避制度,除个别边远省份外,流外官不得在本省直任职,故其现籍地与其乡试地也往往不一致;嘉靖六年(),明廷开始允许“岁贡教官”在任职地报考乡试,实是对该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因“岁贡教官”不仅一般是流外官,而且一般也不在其现籍省直任职。
[6]详见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年版,第7-9页)、高寿仙《关于明朝的籍贯与户籍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年第期,第30页)、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4年版,第34页)、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9页)等论著。
[7]据《谋生定居,史上金胞爱迁厦门》一文所述:“吕蒙正之后,五传至春秀,南宋理宗间随吕文炳以襄阳降元,春秀之弟春炳避乱晋江,其子再移居金门十七都刘浦保,开创吕厝乡。明洪武二十六年()十六世吕长顺(潜德,37-)、吕潜溪内迁……吕长顺次子吕大宜返居十七都汶沙保沙美,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登丁卯科乡试榜,为十七都明代中举的第一人。”参见陈成沛整理:《谋生定居,史上金胞爱迁厦门》,《厦门商报》,8年月0日,第B08版。
[8]“阳翟是金门少数创建千年以上的古村落,拓基者陈达系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十世孙,于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3)领父命奉镇浯洲盐场,择‘右擒五虎、左拥太恶、身坐玉鲤、面朝鸿渐’的阳居宝地,所建村社以中原祖居地阳翟为名。千年以来,枝繁叶茂,族裔遍布海内外,历史上科举仕官发达,为金门四大望族之一。”参见陈成沛整理:《谋生定居,史上金胞爱迁厦门》,《厦门商报》,8年月0日,第B08版。
[9]光绪《金门志·选举表·举人》载正德八年(53)癸酉科举人“*时懋,十七都东店人”(第74页)。但《正德八年福建乡试录》所列该科中式举人名单并无*时懋,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五《选举三·举人》(第72页下)、民国《同安县志》卷一五《选举·明举人》(第24页下)所载该科乡试中式举人名单也皆无*时懋;甚至乾隆《福建通志》所载明代90科福建举人名单也皆无*时懋(第67-页)。可见,《金门志》的“*时懋”属于误载,实无其人。另,光绪《金门志·选举表·举人》又载崇祯三年()举人有“龚天池”(第77页),同书《选举表·进士》也载崇祯十年()丁丑科进士龚天池为金门“十七都何厝人”(第7页),民国《同安县志》卷一五《选举·明举人》也有同载(第26页上);但天一阁藏《崇祯十年丁丑科进士三代履历》(宁波出版社影印本,7年,第8页)、(清)盛子邺《类姓登科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册,齐鲁书社影印本,年,第页下)都载龚天池为福建晋江县人。(清)李周望等:《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台北:华文出版社影印本,年,第页)也载其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民籍”,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五《选举三》(第82页上),以及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六《明进士》、卷三八《明举人》也都载其为“晋江县”人(第65、页)。可知龚天池应为晋江县籍人,光绪《金门志》、民国《同安县志》所载当误。
[0]光绪《金门志》作“阳汝蕃”(第75页),但《嘉靖二十八年福建乡试录》(宁波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本,年,第9页a)、乾隆《泉州府志》(第76页上)、民国《同安县志》卷一五《选举表》(第页)皆作“杨汝蕃”,据改。
[]很久以来,学术界与社会上流行着金门岛有8人同中万历十六年()戊子科福建乡试的说法,称作“八鲤渡江”;但实际上,所称“8人”中的蒋孟育、*华秀、张继桂、*华瑞、赵维藩等5人仅祖籍在金门,而现籍不在金门,故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门举人。还流行着金门有5人同中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的说法,称作“五桂联芳”;但实际上,所称“5人”中的蒋孟育、*华秀、张继桂等3人仅是祖籍在金门,而其现籍不在金门,故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门进士。
[2]林釬出生于金门,后移居龙溪县,但其现籍地似未变化,因成书于万历癸丑(四十一年)的《漳州府志》卷一七《国朝乡举》载万历四十年(62)中举人的林釬为“龙溪人,由同安学中”(厦门大学出版社影印本,年,第页)。从“由同安学中”可知,林釬仍为同安县籍,因按制有同安县户籍才可入同安县儒学。而且,与林釬同时代的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邵捷春编《闽省贤书》卷六《万历壬子科》(第29页)以及万历十四年()进士、卒于崇祯四年(63)的何乔远著《闽书》卷九一《英旧志·皇朝科第》也都载林釬为同安县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其为“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民籍,龙溪县人”(第7页),《福建通志》卷三六《选举四·明进士》、卷三八《选举六·明举人》、卷四六《人物四》亦载其为“同安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册第62、、页),《类姓登科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册,第页上)、《明史》卷二五一《徐光启传附林釬传》(第页)、《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七《文穆林实甫先生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册第页)、《同安县志》(第26页上)等文献也都载林釬为“同安县人”,故此暂把林釬计为金门岛举人、进士。
[3]光绪《金门志·选举表·举人》(第77页)、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八《选举六·明举人》(第页)、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五《选举三》(第92页下)、民国《同安县志》(第48页)俱作“*策”,而《崇祯壬午科乡试录·福建》(姜亚沙主编:《中国科举录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版,第页上)则作“王策”;此暂采“*策”。
[4]另外,光绪《金门志》和民国《金门县志》还载有其他20名祖籍属于金门岛,但在中举前甚至数代前户籍已迁出该岛的举人(其中9人还进而考中进士),他们分别是:成化十九年癸卯科举人、弘治三年进士锦衣卫官籍张定,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安溪县籍陈兴仁,弘治十四年辛酉科举人锦衣卫官籍张宜,隆庆元年举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漳州府龙溪县民籍*蕚,万历十三年乙酉科举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同安县籍在坊前街人蔡懋贤,万历十三年乙酉科举人漳浦县籍陈廷梁,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举人及十七年进士龙溪县籍蒋孟育、南安县籍*华秀、龙溪县籍张继桂,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举人南安县籍*华瑞、漳州籍赵维藩,万历二十二年甲午科举人龙溪县籍张懋华、蔡有麟,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举人、三十八年进士漳浦县籍刘行义,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安溪县籍许焕,崇祯三年庚午科举人中左所人杨期演,崇祯三年庚午科举人、十年进士晋江县人龚天池,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浙江平阳县籍陈守臣,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安溪县籍颜应奎,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十三年进士晋江县籍张朝纟延。其中,张定、杨期演还都出生在金门岛,张定、张宜是兄弟,张继桂是嘉靖四十四年金门进士张凤征之子,蔡懋贤则是金门进士“贵易族”人;他们都与金门族人存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尤其张定作为明代从金门岛走出去继而在京城中举的首位进士,在客观上对明代金门岛科举的兴盛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但因其户籍毕竟在其中举前就已迁出金门岛而成为京城的锦衣卫官籍;所以,按统一的确认标准,在此,也只能把其划入祖籍在金门但现籍已迁出金门的一类举人和进士。也就是说,本文确认明代金门举人和进士的标准是严苛的。
[5]同安县在该科福建乡试无中式者,但据(明)邵捷春辑:《闽省贤书》卷三《正统丁卯科》(第20页)、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七《选举五·明举人上》(第88页上)、民国《同安县志》卷一五《选举·明举人》(第页),金门人吕大宜中该科应天府乡试,成为正统十二年丁卯乡试同安县唯一的中式者。
[6]弘治《八闽通志》卷五○《选举·科第·泉州府·国朝》于“洪武四年辛亥”下载曰:“洪武初乡试,旧《志》不载何年”,故“姑志”陈显于此(《北图古籍珍本丛刊》第33册,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年,第页下);(明)王应山:《闽大记》卷七《国朝乡举甲科年表》载陈显为洪武四年举人,但又曰:“《泉志》不载何年,姑附于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年版,第89页);《闽省贤书》因不明陈显是何年举人,故附其于洪武五年壬子科举人名单之后(第6页);《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一五《人物志上之中·国朝科目志·乡举》(第3页)、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七《选举五·明举人上》(第67页)都载陈显为洪武三年举人;乾隆《泉州府志》,民国林学增等修、吴锡璜纂《同安县志》卷一五《选举·明举人》(第页)以及民国刘敬纂辑《金门县志》卷一六《选举·明举人》(方宝川、陈旭东主编:《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8年版,第页)又都载陈显为洪武五年举人。此处暂取洪武五年之说。
[7]苏丽艳:《厦门自古千年无状元》一文认为蔡复一“8岁中举人,9岁中二甲第七名进士”(《东南早报》20年8月5日)。但据《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履历便览》,蔡复一出生于“丁丑十一月二十四日”,“丁丑”即万历五年(),故其至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当为8岁。
[8]《明史》卷二四九《蔡复一传》,第-页。
[9]《明史》卷二三三《李献可传》,第-页。
[20]民国《平潭县志》卷一五《选举志》,《中国方志丛书》第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年,第50页上。
[2]吴宣德:《明代进士地理分布》附录一《明代进士分布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年版,第-页。
[22](明)洪受:《沧海纪遗·本业之纪第六》,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年版,第54页。
[23](明)蔡献臣:《清白堂稿》卷三《下四场增课议》,《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2册,北京出版社影印本,年,第50页。
[24](明)王忬:《条处海防事宜仰祈速赐施行疏》,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二八三《王司马疏》,中华书局影印本,年,第-页。
[25](明)洪受:《沧海纪遗·建置之纪第二》,第8页。
[26](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九○《奉*大夫同治泉州府事三泉陆公暨配陈宜人墓志铭》,周俊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55·弇州山人续稿碑传(二)》,台北:明文书局影印本,99年,第页。
[27](明)蔡献臣:《清白堂稿》卷一七《同安县志·风俗志》,《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2册,第页。
[28]陈炳容:《明代金门之进士——以户籍与其经济来源探析为主》,陈益源主编:《科举制度在金门论文集》,第83页。
[29]光绪《金门志》卷八《选举表·进士》,第69-70页。
[30]光绪《金门志》卷八《选举表·贡生》,第79-82页。
[3]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五《选举三·明举人》,第78页上、80页下、84页下、9页上;光绪《金门志》卷一○《宦绩》,第、、页。
[32]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五《选举三》,第77页下;光绪《金门志》卷八《选举表·举人》,第73-77页;光绪《金门志》卷一○《文学》、《宦绩》,第-页;儒林张氏联宗谱编修组:《儒林张氏联宗谱·历代名贤录》,年稿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书024,第87-96页;《沧浯张氏族谱·沧浯张氏文武官职科甲铨升目录》,手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书029;天启祖(益安)系编印小组:《加续修青屿天启(益安)家谱》,2年稿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书030,第7-44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