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源之窗》
命名依据:相传西汉时期,有个叫梅福的人,他少年求学长安,精读《尚书》、《谷梁》和《春秋》,曾官任南昌都尉。他忠勇刚烈,生性耿直,不畏权贵,经常上书言*。后来,“摄皇帝”王莽篡位专*,梅福便毅然辞官,归隐山林。后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姓为吴市门卒……后世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关于梅福成仙的传说甚多。《汉书》提到“后有人遇福于会稽”,汉代建安郡属会稽郡南部都尉,且郡治设在建安(今建瓯),所以很自然地,梅福归隐芝城山林修炼成仙的故事便在芝城民间流传开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建瓯城南那座看似普通的小山因此而得名“梅仙山”,后来,有人在山上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题刻“大汉甲子梅福立”,更加证实了梅福在此修炼的传说。旧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此,丹成骖鸾而去,是日有甘露降”,又说“所乘马及鞭,自空而坠”,因此梅仙山上曾建有丹成阁,更有甘露源、坠马洲、骖鸾仙渡等几处颇具道骨仙风的地名,尤其是“骖鸾仙渡”,还曾经是建州十景之一。而水南四路正好在“骖鸾仙渡”附近,水南五路正好位于梅仙山下,因此命名水南四路为“仙渡路”;水南五路为“梅仙路”。
水南七路——金圃路
命名依据:在水南七路附近的山上一百多年前曾是闻名遐迩的詹金圃茶园,至今山上还存活着几十棵百年以上树龄的老茶树。建瓯县志记载:詹盛斋,原籍安溪,有种茶和制茶技艺。清咸丰元年至十年(~年)带乌龙茶种携眷自安溪来建瓯定居,在建瓯水南山地开荒种茶。茶叶收成自行加工,制成青茶出售。光绪中叶,詹盛斋经营乌龙茶,也经营水仙茶,用其近30年的制茶技艺,细工精制,无论乌龙、水仙,都以色、味、香三绝取信。销售香港及东南亚各国,曾在香港*府办理商标注册,设立詹金圃经记茶庄香港经销处。每年新茶登场,香港茶市必待金圃新茶开价,才能定盘。宣统二年(年)南洋第一次劝业会,金圃茶庄与当时建瓯茶商泉圃、同芳盛,均获优等奖。民国3年(年)美洲巴拿马赛会,建茶参与竞赛,詹金圃得一等奖。另外,原建瓯国营茶厂也正好处在水南七路,建瓯又是北苑之都,种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所产龙团凤饼,名冠天下,享誉海内外,因此把水南七路命名为金圃路,具有很好的纪念意义。
九路“画卦路”、十二路“文公路”
命名依据:南宋绍兴七年(年),年仅七岁的朱熹随父母迁居建州(即今建瓯),于建瓯城南筑环溪精舍。朱熹少年儿童时在建瓯,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启蒙时光,曾与小朋友到水南河滩嬉戏,留下一段“坐沙画卦”的佳话。据《韦斋集》卷首《韦斋公年谱》载:“公尝往来于建、剑间,喜建州山水佳胜,遂筑精舍于环沙之上,迁居焉。时文公已八岁矣。童时画八卦于沙上,即此地也。”水南九路和水南十二路都处在当年朱熹画卦的沙洲旁和生活居住的环溪精舍附近,为纪念这段千古佳话和一代理学宗师朱熹朱文公,故命名水南九路为画卦路、水南十二路为文公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配图表达。
若有不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