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三明人都是富二代,我们竟拥有这么多的遗产
TUhjnbcbe - 2021/8/19 11:14:00

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英文:Chineseculturalheritageday,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快来看看三明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福建省宁化县的汉族传统民俗。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寻根求源的基础上的,传承古老传统的祭祀礼仪。

竹纸质制作技艺

将乐是福建传统手工造纸大县。自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客家先民便将此先进技艺带到了将乐,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生产毛边纸。据《中国书法工具手册》记载,将乐是我国最早出毛边纸的地方之一。将乐纸统称毛边纸,也叫竹纸。

大田县板灯龙

于每年元宵节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龙头高近三米;龙身短则几百节、长则千余节,最长的达三千多米,每节灯板长约二米,上面钉着两个(或三个)灯座,每个灯座配插一支粗长的龙烛,灯座四方龙纸画上鳞纹、花草或书写上祈颂语。迎舞时既鼓励每个龙丁张扬个性又强调龙队的团结协作,寓意深远、韵味无穷。

泰宁梅林戏

梅林戏源于徽戏,别名乱弹、土戏。清代由安徽、浙江、江西传入泰宁梅林村,流行于闽西、北,入闽后吸收小调,民歌和道士音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土官话,唱腔包括皮簧(西皮、二簧)、吹腔(徽州调)、南词北调、小调杂腔等,行当齐整,角色配套,具有严格鲜明的戏曲程式。现存传统剧目多个。

永安大腔戏

又名高腔,于明朝景泰年间由江西传入永安、大田一带,流行于尤溪、沙县、龙岩等地。因“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作大腔戏。主要声腔为弋阳腔、道士腔。丰田村因地处高山密林间,交通闭塞,使大腔戏这一古剧种得以保存,至今仍存有福建历史上最古老的戏曲剧本手抄古本《白兔记》,可连续演六小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宁大源傩舞

泰宁大源傩舞,源于北宋初年,流传于闽赣边界。经千年传承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驱疫、赶*、祝福、招财进宝的民间舞蹈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尤为独特的是大源傩舞的面具是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的,易于保存。

肩膀棚又称肩膀戏

肩膀棚又称肩膀戏,在沙县流行已有百余年,是从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妆台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最初是孩童在台阁上,表演简单的故事、戏剧,由人们抬着游行,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肩膀戏”,改为肩托3-6岁小演员进行表演。

将乐龙池砚制作

将乐龙池砚制作始于唐,盛于宋。将乐的古镛镇出产砚石,石质细腻、色青、易于加工,制砚须经粗凿、精雕、细刻、打磨等多道工序,成品的龙池砚光泽莹亮,细润光滑,轻轻敲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用龙池砚磨出的墨,宜书宜画、成色明晰、书写流畅、不伤笔毫,尤以海棠状晕纹者为上品。

宁化客家山歌

宁化客家山歌是整个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保留了中原传统音乐的韵律,并且内容丰富。格律多样有七言四句式,五、七言交叉六句式,五、九言交叉三句式等,并且采用大量的衬词,使山歌更加流畅,口语化,更具有地方特色。

五经魁

“五经魁”至今已多年历史。现今“五经魁”表演主要流行在清流李家乡李村一带。所谓的“五经魁”指的是传说中的五个人民崇敬的历史人物。这五个人物分别是:雷震子(亦叫雷公)、钟馗(民间信仰中的正义之神)、包拯(传说他是阴曹判官),寇准(寇准是宋代名相,故叫天官),李广(汉代名将,匈奴称广为飞将*,故叫将*)。

小腔戏

小腔戏,是皮*腔系统的一个剧种,是早期乱弹声腔在闽西北的遗响,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清嘉庆年间流行于尤溪。流传至今已历十二代。小腔戏唱腔以西皮、二*为主。读音以中州韵为主,杂以方言,谓之“土洋腔”。锣鼓经统称为“十二番”。总的科介动作带有木偶表演的痕迹,常演的剧目称“十八本头”,有五十八个折子戏。

大腔傀儡戏

永安市青水乡大腔傀儡戏是福建省民间傀儡戏原始形态保存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木偶戏,原名傀儡,系用线支持身架,塑以各种面型和着以各种服装,演员以线牵动表演的一种戏剧。大腔傀儡戏的音乐,系明代弋阳腔与道士腔相结合的初始声腔形态,古朴粗犷,属高腔体系。

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

明溪肉脯干是明溪独具客家饮食文化韵味的名优食品,居闽西八大干之首,具有多年的悠久历史。明溪肉脯干制作时,选用新鲜猪后腿瘦肉,用专用利刀平削成薄片,然后配上红酒娘糟、川椒、肉桂、丁香、八角、小茴香等配料浸腌于缸内,待香味渗入后,取出敷贴于特制的竹笼上,用木炭火烤熟烤干。

沙县小吃制作工艺

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源自古中原一带饮食民俗,又受古代福建原居民(古闽越族、畲族)的饮食习俗影响。以天然绿色植物性质料为主,辅以少量动物性原料,采取最原始、最古老的蒸、煮、炖等加工方法制作出具有营养平衡、风味独特、特美价廉、快捷便利等优点的大众化食品。

贡席制作工艺

贡席作为永安贡川明清两代进贡朝廷的产品,其历史悠久。据传贡川自宋代以来就开始引种席草,到了明代,贡席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凡定居在贡川的居民都来学做贡席。沿到清代,贡席已形成攀龙、延爽、观成、集凤、水东五大生产基地,其制作工艺各有特色,最著名是下坊席(今观成林),卷起来能挑斗米不弯,摊开来滴水不漏。

客家人擂茶制作工艺

将乐、宁化等地的客家人制作擂茶的习俗相传已久。擂茶中有青草药、芝麻、炒米、炒豆等多种佐料,故擂茶具有清香、爽口、味道独特的口感,不仅能解渴、充饥,还能清凉降火、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深受客家人的亲睐。

安贞旌鼓

永安市槐南乡南山村安贞旌鼓源于宋代初年,最初是作战时的战鼓,当进攻时,擂打旌鼓,用来鼓舞士气,也用于欢迎凯旋的将士,随后也在庆祝打仗胜利的宴会使用,加以助兴。随着历史发展,孟二公的后代子孙,就将旌鼓给予衍化发展,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全村人员列队绕村敲打旌鼓,以示驱邪和祈祷神灵的保佑,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长校“十番锣鼓”

长校“十番锣鼓”是流行在长校村、江坊村一带的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十”指其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在长校,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因此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龙角舞

龙角舞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和附近乡镇一带,用地方方言永安话创作而成的,最初作为道场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民间流传,多半是以祈求生活安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四乡八邻和睦共处为主要内容。

大源桥灯“赤膊灯”

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灯”,始于宋熙宁年间(-年)。相传为严氏先民从观看各地元宵灯市景象,根据生活、生产用火(如晚上集体用火把驱赶野兽)等现象感悟而自创的一种独特的原生态迎灯活动,相传迄今已多年。

宁化古游傩

宁化县安乐乡夏坊村至今保留着游傩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夏坊村的吴、夏、赖三姓村民都要前往村中的“七圣庙”,请出供奉于庙中的“梅山七圣”面具,装扮傩神并出游。在游傩队伍行进过程中,装扮的“傩神”们手执竹鞭左右挥舞以示驱*祈祥,并不停下来当众表演。

永安“唱花”

“唱花”是永安本土的一种将民间说唱与民俗表演相结合的独特曲种,自明朝末年形成曲种形式以来,“唱花”迄今已有近年的历史。目前仍在永安市大湖镇的新冲村传唱。

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

建宁素有“莲乡”之称。莲子在建宁已有多年种植历史,曾是“贡莲”。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建宁秀山丽水,玉润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极为旖旎。城西龙山,玉泉水冷,百口莲池,岁产“贡莲”千斤,为吾国第一。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建宁、泰宁、将乐、建阳、建瓯等县市。

嵩溪豆腐皮制作技艺

嵩溪豆腐皮制作始于清嘉庆六年,最初称“笋皮”,是用豆腐皮浆在煮熟时,产生一种漂浮的块片,捞起晾干而成。产品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磨练,日益完善。特别是解放后,年,在胡成生(已故)等人的精细加工下,使豆腐皮呈状透明,有清凉、滋阴之效,是宴席之佳品。

将乐食闹音乐

食闹音乐是在将乐县广泛传播的一种民间音乐,至今已传承四代以上,几乎城乡到处都有清一色由农民组成的食闹班子。将乐食闹音乐根植于群众日常生活,应用十分普遍,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老年寿诞和结婚生子等喜庆场面,以及节庆舞龙乃至丧葬仪式等民俗活动中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永安闽派古琴

永安闽派古琴创始人杨表正,诞生于古镇贡川,是我国明代音乐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家,古琴艺术的杰出代表。他所创的闽派古琴,以琴歌为见长,特别强调自身的艺术修养,并广泛吸纳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将其与古琴曲结合。

将乐闽北南词

将乐南词俗称“八韵南词”,完整的正板唱段至少由八句唱词组成,谓之“八韵”。将乐南词音调委婉,唱腔优美,结构简练,是深受将乐百姓喜爱的表演形式。其道白采用“土官话”(即带有将乐方言腔的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句,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

宁化木活字印刷术

宁化目前保存有新旧木活字近四十万枚,活字取材多用梨木、荷木。宁化民间称刻印艺人为“谱师”,其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现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斋堂”等。

惠利夫人信俗(明溪)

从宋代开始,每年正月期间,明溪县城乡民众自发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夫人。除了正月初一的朝拜外,惠利夫人信俗有关的仪式还有元宵香灯会、正月十七游神、清明祭祀、六月十一惠利夫人诞辰庆典等。惠利夫人信仰已经成为明溪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沙县定光佛信仰

从唐宋时代开始,定光佛信仰就在沙县民间流行。据地方史志记载,定光佛为地方保护神,受百姓崇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临汀志》与《舆地纪胜》等记载,民间传说定光佛俗名郑自严,来自泉州同安县。郑自严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深受民众崇敬。

尤溪朱熹祭典

祭朱熹典是尤溪县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活动,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祭品有:面点、果品、牲礼等。祭典开始时,各司礼职员按部就班,主祭宣布序仪开始后,升炮三通,乐队高奏祭乐,祭首率众人向朱熹行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祭祀活动颇具古风。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化石门山祁剧

宁化老鼠干制作工艺

清流明笋干制作工艺

大田华溪稻草龙

将乐跑马将*

宁化牌子锣鼓

宁化淮土高棚灯

永安青水打黑狮

永安槐南打黑狮

永安小陶八一龙灯

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灯

泰宁大田蚯蚓灯

将乐《李寄斩蛇》

泰宁道教音乐

三元龙船歌

永安小陶竹马灯

明溪胡坊茶花灯

沙县夏茂游春牛

沙县迎龙和迎烛桥

建宁溪源明笋加工工艺

永安贡川官丸烧卖宴

永安吉山老酒传统制作工艺

宁化玉扣纸制作工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明人都是富二代,我们竟拥有这么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