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石村位于晋源区姚村镇西北角的三公里处。蚕石村位居佛头岭下,佛头岭西侧地势险峻巉石绵之。古叫巉石村,后因其繁简明为蚕石村,还有一种说法,*帝的正妃嫘祖发现了蚕吐丝,便在石头上喂之,织成丝绸,正妃嫘祖当时发动妇女在佛头岭下如今姚村镇蚕石村一带的石头上养蚕,故有蚕石村的由来。晋剧“采桑”戏就是对蚕石村、枣元头、青阳河一带种桑树养蚕的真实写照。
一、姑姑湾石窟
公元三世纪以后,佛教在我国内地得到发展,凿窟之风也越过玉门关,在河西地区传播开来。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张掖马蒂寺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以及偏东部的天水麦积山石窟,都是在十六国时期开凿的。公元四世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统一了河西地区,把凉州(今甘肃武威)工匠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后,中国北方的石窟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从魏晋南北朝考古可以知道石窟寺和佛教都是分不开的,一般说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但也又在城市附近建立的寺庙,(备注:这个时代的寺庙比较小)。并不是依山开凿的石窟,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又称千佛洞。佛教石窟渊源与印度,中国石窟的开凿时代约在公元三世纪。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石窟寺的开凿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谷阶段,它成了向第二个高潮过渡的时期。
晋阳具有代表性的佛教石窟是天龙山石窟,东魏时期开凿的天龙山石窟。晋阳管辖内的石窟大部分开凿于东魏时期。
蚕石村的姑姑湾石窟开凿于东魏时期,姑姑湾洞位于姑姑庵旁,为什么叫姑姑庵。此处有个尼姑庵遗址,现在还有地基存在。也叫姑姑庵洞。姑姑湾洞位于到佛头岭的弯道上。所以叫做姑姑湾洞。
姑姑湾洞石窟
姑姑湾洞是两个洞口,洞口内雕有仙姑,仙姑母亲还有如来佛主,南方阿弥陀佛。姑姑湾洞在日本侵占中国时佛像头有的被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姑姑湾洞被炸毁。三分之二还存在,尼姑庵残砖剩瓦和地基还确实存在。
二、北齐风格的三尊“石佛”
岭高于佛头至上,所称佛头岭,蚕石村佛头岭东麓顶部,四米高的石岩上凿有北齐风格的“石佛”三尊。分别是高一米五,宽一米三,深一米。夫佛姓释迦号牟尼。也称如来佛主。
三尊“石佛”,中窟明显,两边风化裂开。登上佛头岭的最高部,蓝天白云下,俯视山下有南北横穿的大运高速公路,汾河像一条银丝线。
春和景明,魏峨险峻的“石佛”屹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柏树笔直映衬着一片绿色,土画眉当地人称麻黑蹿吱吱渣渣地歌唱,声音悦耳动听,登上笔直的山梁看“石佛”。石佛把头抬,佛主心中坐,俯视山脚下,昔日宝峰寺。主要是阐述三尊“石佛”。
盛夏季节,蝴蝶翱翔,鸟语花香。五彩缤纷,清静幽雅。奇嶙怪石,岩石绵绵,显示着“石佛”的威风。登上“石佛”的高处,远望脚下平川,层层梯田绿油油,山花遍野,芳芳无比。
秋风凉爽,高大的岩石衬托着“释迦牟尼佛”处处都是*色的景观。在佛头岭上,山高气爽,微风细吹,感到凉爽怡人。清闲的景观使人忘怀!秋风扫落叶,“石佛”依然保护着蚕石村人们的平安。
隆冬季节,胸怀壮志的如来佛主,盘坐在层层叠叠的大岩石上,栩栩如生,雪花飞舞,大地披锦绣,白茫茫的大雪笼罩在大山上。登上岭顶低头看川景,白色的地毯映衬在人间。
三、蚕石村宝峰寺
《太原县志》载蚕石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有寺今废,有泉水一泓,蚕石山后面是尖山,尖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有泉水一泓产矾出石灰。
隋唐时期,是我国石窟寺开凿和石窟寺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隋朝建国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父子都是佛教虔诚的信奉者和支持者,短短的三十余年中,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修凿石窟寺,如莫高窟现存的度个洞窟中,隋代修凿的洞窟就有个左右,并且还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寻找新的凿窟点,隋代石窟是艺术上承北朝条韵,下启唐代新风处于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如桂林西山摩崖造像和还珠洞摩崖造像。
趋于顶峰时期的唐代石窟艺术到中晚唐,逐渐衰落,佛教艺术的主要力量转向辉煌和工艺美术等方面,唐朝的寺庙形成了大院落式寺庙。大院落式的寺庙有前殿、中殿、后殿、钟鼓楼。大院落式的寺庙有前殿、后殿、钟鼓楼。大院落式的寺庙有正殿、侧殿两厢对称,门殿、钟鼓楼。寺庙大规模地发展取代了石窟寺的地位。
宝峰寺是河西八大寺之一。河西八大寺如:蚕石村宝峰寺,杏坪村的大仙岩禅寺,王郭村的明秀寺,索村的仙居寺,明马村的明仙寺,龙山童子寺,汾峪沟太山龙泉寺,寺底村蒙山开化寺。也是晋源区的八大寺。
宝峰寺遗址
蚕石村宝峰寺始建于唐朝中期,毁于明朝末。宝峰寺遗址就位于蚕石煤矿西,过去蚕石村居住着一个人,他在煤矿西看守炸药库,在蚕石煤矿西开垦种田。发现宝峰寺地基遗址。他叫郝林生,宝峰寺遗址后面有个洞儿洼,洞儿洼有泉水。可惜煤矿盖房子站用了遗址,年冬天卖土把宝峰寺遗址挖掉了。
明朝末九龙池洼的和尚大师去宝峰寺化斋,宝峰寺僧人不给化斋。九龙池洼的和尚大师把龙池放开冲毁宝峰寺。宝峰寺的馨儿冲到枣元头村戏台后不动,此处建寺就叫永宁寺。磬儿上标明蚕石山宝峰寺。
蚕石村人皆能言宝峰寺之名即在寺圐圙中,基址全泯亦无碑碣可考。莲花法座亦难稽,寺中有观音菩萨,古刹原来号宝峰。
蚕石山宝峰寺开山一代,嗣曹洞宗瑷王客徒弟泰文、泰宁、泰庶、泰龙、泰谦,法孙就是宗瑷王客的徒孙,崇悟、崇鹿、崇变,千日期合法,茅翱他的师兄叫大浦,贤古哲信无花耐霆,助绿会首通,容字晋祠镇的晋祠村的金火匠,也就是铁匠,孙良、孙大仓、孙景花。
鏁南翟释,寺中有释迦牟尼佛。
净业堂首座明一空,西堂朗月山,后堂永无,香火旺盛璞堂主鼎宝鼎天涯,悦众广大很多群众,方亮果香风,经就是果栗栗香,古文就是古代的文字,兴古道耐雪霆成怀,空晶瑞峰。在明朝初宝峰寺附近有小桃源、杏园。到了冬季雪景满寺院,直到山峰颠部,瑞雪峰绕。
书文惠全,殿主就是主持方丈永恒,这个铜制磬儿是明朝正德十四年正月元旦制造。当时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年。
晋府典膳正畅英,膳是膳食,僧人用的是素食。
本县都当时的晋阳县令禅工贾大广室人,史姒专指丈夫的嫂子。禅主王伯让赵氏王子端,马氏单主张斌室,室仝纵喜,韩兴张氏匠伯方,王子唐韩姒果,信女是指居士一类,相信佛教。李姒果刘姒成何姒舍翟姒妃贾姒真熊果。指恶果。
晋祠村相信佛的女人,菓姒宝王妙善常女氏、田女氏,善哉是佛教用语,姚贤辰妣善辰,妣善辰,妣指死去的母亲,姒秀维那人辰。妣秀徐妼绿王妣秀杨妙善,赤桥善人张妣安杨妣责,证明宝峰寺的灵气在方圆十几、二十里都有名。
讲述真毗真,张妣善崇贵。
住宝峰寺偈,磬月腾远嶂随风度,敲打磬儿发出的声音随风在飘,音出深帯月敲,山寺松开僧起定,磬的声音发出去他能穿透山中的森林,当时宝峰寺中也有松树。掩头众任晓显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夜晚在星星月亮的照亮下,宝峰寺显的耀眼宁静。
宝峰寺的门殿是弥勒佛、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是韦托菩萨。门殿的两侧是钟鼓楼。前殿是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后殿是释迦牟尼佛。
四、蚕石村的山名
在宋朝以前蚕石村有个冀家峁,当时姓冀的一大家人住在此村种田。位于蚕石沟之南山头也。上有土田,皆为冀家所有。
蚕石村有个和尚坪,大沟之南,冀家峁西,山巅一坪,系和尚所开垦者,因为以名。此田是宝峰寺和尚所种。蚕石山中以佛法,何人到此步虚声。
佛头岭洼,正沟之北,别一支沟,羽族翩翻有野鸡。
寨儿沟,蚕石沟中间,北有一支沟,深二里有奇。东为佛头岭,西则*柏岭,其中曾立寨以避兵,传言:明季胡虏人入晋,拈我太原,明人於是沟立寨。
魏家茆,在北宋一家以前蚕石村有姓魏的居住过,在和尚坪后,昔年曾被魏家拈。
李家梁北宋以前有姓李的在蚕石村居住过,魏家茆西,蚕石山形极峻巍,李家在昔作田园。
顶天峰转折而上,则峰腰建屋数楹,乃採媒人所居住。
五、蚕石村直井筒窑及平窑
蚕石村直井筒窑及平窑,都是清朝时期的煤窑。井筒窑民国之初,有商又攻此窑,经二,三年费数千缗煤初可采。
石盒窑:至光绪季年窑遂荒废。民国成立之初,有人重行开採。亏累资本又钜。
大顺窑,山人呼为前菜坪窑。一样两筒,一出风,一出煤。
后菜坪窑,窑口亦向南属平窑,较前中两窑容易开採。煤厂宏廓,房屋易多,此后西有顶天窑。
蚕石村人来此种,山蔬野菽暗香含。
顶天窑此窑一穴,系为平窑,民国八年,*楼村人成守险重行开採。
贾全花的老院子,在清朝时期,有一家姓郝的居住,开採井筒窑,井筒窑出事故,死了二十个男人。二十个寡妇每天哭着去找他,他家赔偿不起,郝家全家穿戴上先把小孩扔到直井筒窑,大人随后跳下去,全家至尽而死。
六、九龙池洼
蚕石村佛头岭洼,大沟之北,即为九龙池洼。其池不大,水亦微细,欲极灵异。九龙池洼还有一个山泉水坑,这里景色迷人溢满神州。蚕石村人每逢天黑,辄纠众到洼虔诚祈雨,且於池中取水,回村祀之,立沛甘霖。传言:昔有九人相偕入洼,其貌甚异,衣冠亦不寻常。山人潜随其后,遥而视之,见九人临池瞻顾,久乃跃入池中,形影随灭。山人入洼寻觅,只见池有九鱼,载沉载浮,忽然鱼有头角,目光若电,顷刻云雾四塞,弥漫满洼,雷震数声,山岳动摇。未几云散天晴,九鱼不复见,池水亦固。山人亦昏瞀茫然,不知为矣,邃呼为九龙池洼。
诗曰:洼中竞被白云封,内有池塘跃九龙,合体成章鳞叠叠,出潜离隐水溶溶。存身涧底休徵协,矫首崖旁间气锺,霹雳一声山岳动,登时古翼出奇峰。摸到九龙池,端惟洋碧漪,跃鳞云外岭,奋翼水中坻,不待斯*治,难藏夏后漦,泥沙金不困,霖雨自然施。池内九龙飞,盈洼五彩挥,雌雄形不一,头角象诚威。翼自层恋奋,鳞徒曲涧晕,行云施雨日,着想入非非。
遁世翁曰:(蚕石山中,村庄稀少,惟口旁一村,无神可祀。)惟逢天旱,蚕石村人辄到九龙池洼祈祷雨泽,恒著灵向。惟少泉水,不得漾湧池中为憾,池旁亦未建龙洞奉祀龙王,由山村苦寒之古也。
遗憾的是九龙池洼的龙池和龙王爷的木制牌位,改革开放村民们搞付业,开採石头,把龙池和木制牌位毁掉了。
(后叙)在远古的蚕石,不涉浮华,男则耕田,女则纺织。意思是男人种田,女人纺线织布,做衣裳。
尖山蚕石山后,柳子峪南,蚕石沟北一山最巍,尖而切锐,其前即青阳河沟。
槐子谷《读史方与纪要》云:槐子谷在太原县西南十五里之蚕石村,今尚未详所在。意思是至今不知道,没有了解清楚所在的位置。
作者系: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
太原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
山西省晋祠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笔名:张富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