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宝力根寺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上)
王紫晨
话说元太祖十五年(年)晚春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带着家眷从锡林郭勒大草原开向辽西的医巫闾山,为首的将*身材高大魁梧,憨厚淳朴的脸上依然透出几分威严。他叫别里古台,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的弟弟,被成吉思汗封为广宁王,是去广宁(今北镇)赴任的。当队伍路过医巫闾山北麓一个丘陵环抱的盆地时,别里古台和他的属民被这里开满*花的草甸子深深吸引住了,就叫此地为“细河塔拉”(开满*花的草甸子)。细河塔拉也就是阜新盆地。后来别里古台的一部分属民就在细河塔拉驻牧下来。这部分属民由于是跟随别里古台这位“汗阿巴嘎”(汗,皇帝;阿巴嘎,叔叔)即皇叔而来,因此被称为“阿巴嘎那日”,也就是“叔叔们”。“阿巴嘎那日”也就成为他们的姓氏,后来简化为“安”(安、阿谐音)。据《阜新市少数民族志》记载,他们是最早定居在阜新地区的蒙古人。他们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蒙古人有着深厚渊源的血缘关系。
传说苍狼和*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秘史》开篇就有:“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始祖。其实,“苍狼”和“*”都是人名。“苍狼”和“*”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汉译《蒙古秘史》时把“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译成“苍狼”和“*”了。苍狼和*也是蒙古人的图腾。
在蒙古民族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夷族东胡一支。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另一支,称为“室韦”。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由于室韦诸部中蒙古部的强大,“达怛”(鞑靼)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室韦的一个部落,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
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高原各部落,统一了蒙古。南宋开禧二年(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由部落名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史称北元。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明永乐二年(年),北元去国号改称鞑靼。15世纪,漠南蒙古被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达延汗重新统一。16世纪,漠南蒙古西部的土默特部崛起,其首领阿拉坦汗(即俺答汗,达延汗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之子),迫使蒙古大汗达赉逊(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之孙)率察哈尔部迁徙辽东。阿拉坦汗在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漠西蒙古(厄鲁特,即瓦刺,*地区蒙古人)三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加以统治。
早在元太祖九年(年)十月,成吉思汗令大将木华黎统率大*征讨辽西,攻打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年底懿州陷落。不久蒙古大*撤*,懿州复归金国。元太祖十一年(年)七月,木华黎第二次攻陷懿州。元朝设懿州路,辖兴中、义州二州,范围包括今阜新全境及康平、法库、朝阳、义县部分地区。14世纪80年代,木华黎裔孙纳哈出为北元丞相,带领20万*民镇守辽东。明洪武二十年(年),纳哈出归顺明朝南下后,其蒙古*民的一部分留在了阜新地区。纳哈出先祖为木华黎,其后裔蒙古人一般以“李”为姓氏。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阜新地区蒙古族为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66%。追朔其祖先来源,主要为蒙古贞、兀良哈、土默特、察哈尔、科尔沁等5部。
蒙古贞史称蒙古勒津。距今大约多年以前,成吉思汗的十三代先祖孛儿只吉歹蔑儿干娶忙豁勒真(蒙古勒津)豁阿为妻。孛儿只吉歹蔑儿干与忙豁勒真豁阿夫妇二人为得姓受氏之祖,成吉思汗的*金家族以“博尔济吉特”为姓氏(其后裔汉姓为“宝”、“包”),是从孛儿只吉歹蔑儿干与忙豁勒真豁阿得姓受氏开始的。
蒙古勒津就是古老而强悍的蔑尔乞部落,蒙古高原五大部落(塔塔尔、克列、乃蛮、蔑儿乞、蒙古岂颜)之一,曾经是成吉思汗蒙古岂颜部的劲敌,被成吉思汗打败后,蔑尔乞部一部分西逃,后融入哈萨克等民族,一部分留驻在阿尔泰山以北游牧,经*博尔塔拉,到北元时期游牧到内蒙古河套地区,这就是蒙古勒津。蒙古勒津部落与土默特部落长期和睦相处,共同游牧在阴山脚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就是那里的情景。
15世纪,被称为中兴烈祖的蒙古大汗达延汗将四分五裂的漠南蒙古各部重新统一起来,他将蒙古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各设三个万户,蒙古勒津(含土默特)为右翼三个万户之一。蒙古勒津部落以它的强悍实力帮助达延汗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蒙古勒津有一个强悍的首领火筛(一译“浩赛”)。火筛是蒙古满都古勒大汗的东床佳婿,被称为“火筛塔布囊”(塔布囊,娶成吉思汗后裔女子之蒙古贵族爵位)。火筛骁勇善战,勇武绝伦。火筛无嗣,蒙郭勒津部落的领导权就落在达延汗四子阿尔萨博罗特手中,以后阿尔萨博罗特又传给其侄子阿拉坦汗。
蒙古勒津部落与达延汗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儿子阿拉坦汗(明史称俺答汗,蒙古三位小汗之一)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因阿拉坦汗在三岁时曾寄养于蒙古勒津部落,故此阿拉坦汗长大后一直统辖土默特和蒙古勒津部落。
阿拉坦汗之子辛爱*台吉(台吉,成吉思汗后裔之爵位)与阿拉坦汗*见不同,遂于明朝嘉靖中期率领土默特之一部和蒙古勒津部从河套地区迁徙到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边外,驻牧于瓦房沟、满套儿等地(今河北省丰宁县一带)。明万历三十年(年)后,住在龙门所(今属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口外的土默特之一部,由阿拉坦汗曾孙鄂穆布楚琥尔统领,与蒙古勒津部落合兵一处驻牧。17世纪初,住在辽东的蒙古大汗察哈尔林丹汗力量渐强,便开始征讨蒙古各部,意图统一蒙古。林丹汗在与蒙古各部征战的十几年中,迫于后金凌厉攻势而西进。这时,鄂穆布楚琥尔率部与蒙古勒津部落开始向东迁徙至今朝阳、阜新地区定居。土默特部定居于朝阳地区,蒙古勒津部定居于阜新地区。蒙古勒津部落从河套地区迁移到阜新地区,先后经历了多年时间。民间认为:吴、白、武、包、齐、韩、海为蒙古贞七大姓氏,也有的认为吴、白、武、包、齐、戴、海为蒙古贞七大姓氏。
当蒙古勒津部落三万余众东迁来到阜新的时候,兀良哈部落的莽古岱从喀喇沁迁到这里已有30多年,莽古岱之孙善巴就接管了蒙古勒津部落。后金天聪三年(年),善巴率其属众归顺后金。崇德元年(年),善巴被封为达尔汉镇国公。第二年,借土默特部落之名建土默特左、中(年撤销)、右翼三旗,任命善巴为左翼旗的札萨克,土默特左翼旗统辖蒙古勒津地区。土默特左翼旗疆界东至绕阳河接彰武界,西至北票接土默特右翼旗界,北至北大河接库伦旗界,南至柳条边接义县、北镇、黑山界。虽然土默特左翼旗的旗主是兀良哈部落人,但是百姓中却是蒙古勒津部落居大多数,因此民间习惯称土默特左翼旗为“蒙古勒津”,现在叫蒙古贞。
兀良哈部原是森林百姓,于9世纪徒居今蒙古国东南部的肯特山。明朝中叶,兀良哈三卫(泰宁、福余、朵颜)由北南移,后来兀良哈三卫被察哈尔、科尔沁、喀喇沁分别吞并,泰宁卫即“往流部”退居西剌沐伦河上游称翁牛特,福余卫即“我着部”退回嫩江流域恢复了郭尔罗斯的称呼,惟以兀良哈人为主的朵颜卫一直固守在南下以后所占据的长城以北至大宁地区的丘陵地带,并且利用其有利地形与宗主部落喀喇沁保持着半独立地位。
兀良哈氏人的先祖为成吉思汗的大将者勒蔑。者勒蔑累建功勋,成吉思汗就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华荫公主下嫁给了者勒蔑的儿子,成吉思汗还旨令其后人与者勒蔑后裔累世联姻,因此者勒蔑后人被称为塔布囊,清代为贵族爵位。土默特左翼旗首任扎萨克善巴为者勒蔑第十三世孙。兀良哈氏分为两股迁入蒙古贞地区。善巴一股落脚于蒙古贞的东部,善巴本人住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后官营子,蒙古人称该村为“叶赫各日”(意为大屋)。善巴的近支,居住于今大固本镇吐拉尺村和细河区四合镇四官营子。清顺治年间,为巩固满人之后方盛京故地,修筑柳条边墙,强令边内蒙古人迁到边外来,又割绕阳河以东做为养息牧场,善巴所辖地域大大缩小,旗府所在地也偏离辖地中心,因而把旗府一度迁到今富荣镇贝力房村。由于善巴及其后人对当地百姓过度盘剥,所以山南的蒙古民众群起暴动,放火焚烧了新建的府衙,驱赶了山南所有的兀良哈氏人。在额尔德木图贝勒时期,向西迁府衙到今七家子乡旧贝营子。乾隆三年(年),定居今王府镇。
兀良哈氏人的另一股,由善巴的堂兄弟瓦思喇姆带领,落脚于西部,起初栖居于大青山脚下的丹桂营子村(今属蜘蛛山乡)。这股的后代现今分别居住在蒙古贞西半部的艾友营子,北半部的高束台、乌兰毛都、好力营子等地。.蒙古贞地区的兀良哈氏以“兀”的谐音字“吴”、“乌”为姓氏。他们与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建平的蒙古人,即喀喇沁蒙古人为近族。
年,辽宁省划北票县的于寺、化石戈、紫都台公社归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管辖,因此,这几个公社(含今太平乡)祖先原属土默特部的蒙古人就成为阜新地区蒙古人的一部分。
土默特又称秃马惕,来自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的百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派长子术赤降服了秃马惕部落,后随窝阔台汗伐金时南迁至内蒙古阴山脚下的大草原。明代,秃马惕以土默特一名而闻名,在成吉思汗后裔阿拉坦汗统领下与明朝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阿拉坦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明朝嘉靖中期,阿拉坦汗长子辛爱*台吉率领其所属的一部分土默特人和蒙古勒津部一起东迁到蓟州边外,驻牧于现河北省丰宁县一带。明万历九年(年),阿拉坦汗病逝,辛爱*台吉回到土默特阿拉坦汗驻牧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继承了顺义王位,史称西土默特。河北丰宁县一带的属部由其子噶尔图统领。
从年到年,蒙古大汗之位一直稳固地在达延汗的长支后裔察哈尔部中传承。至噶尔图之子鄂木布楚琥尔时期,所部受察哈尔部林丹汗和明朝两面夹击,为了躲避战乱,在鄂木布楚琥尔带领下东迁到辽西朝阳,后被皇太极编为土默特右翼旗,鄂木布楚琥尔任首任扎萨克,与土默特左翼旗并称东土默特。王府开始设在北票下府,后迁至黑城子。
阜新地区土默特蒙古人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蒙古人为近族。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下)
王紫晨
“冉冉升起的太阳啊,慢慢遮上了云雾哟。我的家乡察哈尔八旗啊,不知离我有多远哟!如果我是鹰和鸟,早就飞回了我的故乡。因为我不是鹰和鸟,只能望着家乡哭泣……”
这是一首苍凉忧伤的苏鲁克民歌,唱的是被征调来养息牧场(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放牧的察哈尔八旗蒙古牧民深切的思乡之情。清朝初年的察哈尔八旗,是彰武县蒙古人祖先的主要来源。
清顺治二年(年),为了安置蒙古科尔沁十家王公作为顺治皇帝登基贺礼献给朝廷的只羊和头牛,朝廷决定在杨柽木河(今柳河)流域设立牧场。开始从内蒙古察哈尔八旗调遣来11户蒙古牧民,顺治四年(年),又从察哈尔八旗调遣来32户蒙古牧民担任牧丁。
察哈尔部落是北元蒙古大汗的直辖部落。明嘉靖三十五年(年),蒙古大汗达赉逊因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俺答汗)压迫,率察哈尔部从内蒙古东部徙牧于辽东边外。万历二十八年(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部林丹继承蒙古帝国大汗,驻帐于白城子(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力图称雄蒙古。崇祯元年(年)六月,林丹汗为避后金,率察哈尔部西迁到宣府、大同边外。后金天聪六年(年)三月,与林丹汗同岁的后金汗皇太极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兵败西走大板申(今呼和浩特),过*河,后入青海。天聪八年(年),43岁的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溃散,大部分官员率领部属数万人归附后金,被授以职爵,以其部属编设佐领,隶属于满洲八旗,形成了察哈尔蒙古八旗。但仍有一部分官员拥立林丹汗子额哲驻牧*河河套。天聪九年(年),后金派遣多尔衮等4贝勒率兵往收额哲,额哲与其母苏泰太后被迫率属下余户投降,被后金安置于义州(今义县和阜新市清河门区一带),为察哈尔札萨克旗。清康熙十四年(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起兵反清被镇压后,该札萨克旗被撤销,其属民分别被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察哈尔故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一带,将察哈尔八旗又编为察哈尔左右翼各四旗,各旗不立扎萨克,只任命总管。乾隆二十六年(年),朝廷在张家口设都统府,统辖察哈尔八旗。
林丹汗率察哈尔部西征时,有一部分属民留在阜新地区,他们的后裔现在居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的查海村和新邱区长营子镇的北查海、南查海村。(“查海”,蒙语即察哈尔。)
顺治四年(年),被征调的察哈尔八旗牧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尽艰辛,整整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年)农历四月到达柳河流域,以“苏鲁克”方式放牧朝廷的牛羊。“苏鲁克”,意思是牧主把牲畜借贷给牧民放牧,因此,养息牧场也叫苏鲁克牧场。当时,每旗调遣两个家族,每个家族调遣两户,共计调遣32户、口人,分包、白、罗、邰、洪、赵、吴、齐、戴、李、韩、杨12个姓氏,16个家族。
在彰武县*协退休的包国相老人,曾经为他的大爷——成吉思汗第34代孙、养息牧场的牧长扎木沙补遗过一份完成于年,用蒙文编写的“*金家族”家谱。这份家谱不仅记载了成吉思汗22世孙林丹汗的5世孙高勒陶、召勒陶二兄弟到成吉思汗第36代后裔共千余人的家族谱系和当年养息牧场的历史,还详细地讲述了牧场内部的管理机制以及牧场给皇家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专供祭品等诸多事情,给学术界研究蒙古族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据《彰武县民族志》记载:由察哈尔镶*旗达西门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来时为兄弟两户,兄名高勒陶,弟名召勒陶,系成吉思汗22世孙林丹汗的5世孙。来苏鲁克时为2户、16口人,落户于萨日图勒(今彰武县冯家镇小沙力土)。如今这个家族主要分布在冯家镇小沙力土和大冷蒙古族乡上三家子等地。
由察哈尔镶白旗希令根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初时落户于今大德乡大德阁一带,后于乾隆四年(年)移居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五家子一带。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后新秋镇千德木村和兴隆堡乡的牤牛海屯。
由察哈尔镶红旗乌音太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为一个家族两户,分别落户于今大冷蒙古族乡的六家子和东大板。现其家族分布在大冷蒙古族乡的吐力土、拉拉屯,两家子乡的宁卜窝堡,冯家镇的侯贝营子等地。其中有一支早年迁居大冷的套力干土,兄名汪其格,弟名宋其格,后衍化汉姓“王”、“宋”,其后人现居大徳乡的哈拉嘎土。
由察哈尔正*旗长寿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南。现在那里姓白的蒙古人还不少。
由察哈尔正白旗德格得恩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北。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五峰镇大五喇叭村和苇子沟蒙古族乡的浩力保村、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新屯子。
由察哈尔正白旗敖赛苏木调遣来的洪姓牧民,落户于今五峰镇固力本花。现在其家族分布在五峰镇的马帐房、大林台、宣女、合不土、大五喇叭等村屯。
由察哈尔镶白旗扎来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冯家镇北皋皋,后来其家族分布到今两家子乡阿都来屯、二土窝堡以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五家子、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伊和忙海等地。
由察哈尔正蓝旗密和苏木调遣来的齐姓牧民,落户于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地碾子。现在其家族分布在五峰镇的大五喇叭、两家子乡的下窝堡等村屯。
由察哈尔正蓝旗巴吉苏木调遣来的赵姓牧民,落户于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三河岔村海龙窝铺。现在其家族分布在兴隆堡乡的一家子、苏家窝堡,苇子沟蒙古族乡的浩力保、旧屯,二道河子蒙古族乡的平台子以及两家子乡的敖及马窝堡等村屯。
由察哈尔正白旗察嘎苏木调遣来的罗姓牧民,落户于今满堂红乡闹德海和今内蒙古库伦旗的勿克稿(原属养息牧场新苏鲁克)一带。后来其家族分支到大冷的谢林台、大庙和前福兴地乡的大沙力土等村屯。
由察哈尔镶蓝旗昭力格图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平安乡四家子(时称都本格尔)、今大冷蒙古族乡程沟(时称冲合勒)。直到现在,程沟村的白姓蒙古人也很多。由察哈尔正蓝旗额尔和图苏木调遣来的吴姓牧民,初时落户于拜兴图(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白山土),后移居于奇乎台(今五峰镇石岭子)。现在其家族分布在苇子沟蒙古族乡的叶喇嘛土村、土城子村,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哈拉忙海屯。
由察哈尔正红旗乌力吉苏木调遣来的邰姓牧民,当时来哥三个,老大贴记落户于瓦施茫海(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西六家子村),老二贴烈和老三贴慎落户于鄂伦苏(今两家子乡两家子村)。现在这个家族已分布于东六家子镇、两家子乡二土窝堡、双庙乡替克申屯、平安乡的申金花村。
由察哈尔镶蓝旗昭日格图苏木调遣来的戴姓,落户于今苇子沟蒙古族乡岔山稿,后分支到这个乡的土城子和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四家子。
康熙三十二年(年),在养息牧场西北隅设新苏鲁克牧场(今彰武县四堡子乡和内蒙古库伦旗部分村屯),新苏鲁克的牧民自义州(义县)调来,初有赵、李、白、何四姓,雍正朝又续一*姓,均为蒙古族。
清末,为了解决国库空虚,光绪二十三年(年)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一时间各地垦民闻风而至,其中大部为汉族,也有少量蒙古人。据资料记载,光绪二十二年(年),养息牧场的蒙古族人口为人,招垦后到宣统元年(年),彰武县总人口为人,其中蒙古族为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这些蒙古族垦民分别来自阜新县、朝阳、喀左、北票等地。川岛芳子的老公,曾任伪满通辽*管区中将司令的甘珠尔扎布,就是在他出生的年,随其父巴布扎布由阜新县玛拉嘎塔村(今属建设镇)迁居彰武县大冷营子的。他的弟弟正珠尔扎布(伪满海拉尔*管区少将参谋长)则出生在大冷营子。
有些汉族垦民和蒙古族通婚,其后代也有不少改为蒙古族的。
养息牧场的大部分地区是由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奉旨献纳的,彰武县的蒙古族很多人是科尔沁部的后裔。
科尔沁部,牧地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哲里木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成吉思汗把二弟合撒儿分封在今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科尔沁)护卫*,合撒儿为指挥官,负责大汗营帐的警卫重任。“科尔沁”由*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合撒儿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科尔沁部。明嘉靖三年(年),合撒尔14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一系为躲避战乱,从世袭领地南迁游牧于嫩江流域。科尔沁部为最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
清崇德元年(年),清太宗皇太极叙蒙古诸部征明功绩,封奎蒙克塔斯哈喇曾孙洪果尔为札萨克、多罗宾图郡王,率领部属驻牧科尔沁左翼前旗。札萨克驻地伊克岳里泊(今属科尔沁左翼后旗),后来先后迁至今彰武县后新秋、四合城。康熙三十一年(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与土默特左翼旗贝勒又奉旨献出部分土地给养息牧场,科尔沁左翼前旗土地有所减少,南北约三百里,东西仅五十里。年“九一八”事变后,科尔沁左翼前旗又称东科前旗,伪旗公署初设西札哈气(今康平县境),年8月迁至今彰武县后新秋,年秋又迁至今彰武县章古台。年东北光复后,八路*在此地建立人民*权,仍称科尔沁左翼前旗,旗*府先后驻敖力营子、花果窝堡、后新秋、扎兰营子等地。年3月10日科尔沁左翼前旗建制撤销,旗地分别划属彰武、法库、康平三县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其中,章古台、后新秋两个区划给彰武县。因此,彰武县章古台、后新秋、大四家子、四合城、阿尔乡等5个乡镇的蒙古人,其先祖主要来源于科尔沁部落,他们同通辽市的蒙古人渊源相同,同出生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大清孝庄皇太后和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属于同一宗族。
棍楚克苏隆,是清末和民国初年科尔沁蒙古贵族的代表人物。棍楚克苏隆于光绪十三年(年)生于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府(今彰武县四合城乡东升村),曾任科尔沁左翼前旗札萨克。
棍楚克苏隆10岁时朝廷赏戴花翎,后去北京贵胄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年(年)正月,其父敏鲁普札布病故,棍楚克苏隆随即袭宾图郡王爵,时年18岁。他关心文化教育,袭爵不久即在后新秋开办一所小学,选蒙旗子弟入学读书。
宣统二年(年)冬,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企图搞外蒙古独立,派人来王府,勾结棍楚克苏隆在内蒙古起事,以响应外蒙古独立。当时棍楚克苏隆表示赞同,并于第二年农历五月到北京,怂恿在北京居住的一些蒙古王公、活佛支持外蒙独立,并提议在哲里木盟起事。这年11月,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帝俄的怂恿下,宣布外蒙“独立”,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棍楚克苏隆即离京回到科尔泌左翼前旗。后来,中华民国临时*府电请棍楚克苏隆进京,拟任他为蒙藏院总裁,他对此未加理睬。他野心勃勃,想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不久,即率随从数人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投奔哲布尊丹巴活佛,被任命为哲布尊丹巴王朝的副总理大臣。这年8月,民国*府颁布《蒙古优待条例》,赞同共和的蒙古王公封爵升一等,受到蒙古王公的欢迎。他们纷纷表态“赞助民国”。这时,在库伦的棍楚克苏隆见机则以“母病危”的假电报骗过哲布尊丹巴,离库伦回东北。途经哈尔滨时,才知道他的弟弟丹伦?巴达尔斋已袭了宾图郡王爵,棍楚克苏隆遂返回库伦继续任哲布尊丹巴王朝的副总理大臣。
年春,棍楚克苏隆一日赴某大臣宴会,回寓所时刚到院内就大叫一声倒地而死。对其死因,有的说被人*死;有的说因羊痫疯发作而死。死后,其灵枢运回原籍入葬,时年28岁。
出生于科尔沁左翼前旗扎兰营子(今属彰武县大四家子乡),曾任共产国际情报员和内蒙古自治区*府副主席的朋斯克,姓孛尔只吉特,汉名包凤岐,出身于蒙古台吉(贵族)家族,其家族乃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裔。
来源:部落可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