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在哪里?
对邵武人来说,这简直不是个问题!
谁不知道啊,就是和平古镇啊。
真的这么简单吗?
其实,能够真正搞懂“和平”这个地名的人不多
“和平”这个地名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地域概念。指邵南片区,这是广义的大“和平”概念,包括现今的大埠岗镇、和平镇、肖家坊镇、张厝乡一部分(祝岭周边含张厝)、桂林乡一部分(惠林以下)、泰宁龙湖一带。
通俗地说,邵南方言区统称和平(方言读作huopiang)又作“禾坪”。
作于民国八年的《旧市义仓》载有光绪二十七年()写的一段注解:“今兹翻阅府志,竟将旧市义仓讹为和平义仓.......不知和平乃十二都总名”
原来和平是十二个都的总称(明清时期邵武划分为五十三个都)。
邵武城区以及邵东片过去把邵南人都说是(huopiang)人,并有一句戏谑的口语:和平人吃西瓜皮,好像邵南方言区都吃西瓜皮了。“和平”邵南方言读作(huopiang),写作禾坪。清咸丰《邵武县志》载,大埠岗江富属于上禾坪。
二是行*区划概念。指现今和平镇所辖的10个行*村,这是狭义的大“和平”概念。
三是村庄的名称。即现今古镇所在地。
呵呵,这么复杂,我算是搞懂了
你以为真搞懂了,你懂个pi
和平这个村庄根本不叫和平!
叫什么呢?本地方言叫(henuong),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墟上”,几百年都这么叫,现在还这么叫。
“墟上”,意思是赶墟的地方,比如,肖家坊的将石村叫将石墟(因为有墟场)。这个赶墟的地方就是“旧市街”,也称“旧墟街”。
明清时期和平村称为“旧墟街”或“旧市街”,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二《王制.城池》载:三十三都有旧墟街。
“旧虚街”或“旧市街”本地口语称“墟上”,这才是真正的老地名。
(henuong)这个口音跟“和平”毛关系都没有。
“和平”只不过是现今汉语的写法和行*区划的定名。
和平、禾坪、墟上、旧市街(旧墟街)、昼锦乡(书锦乡)、三十三都、禾凤乡,这么多名称,我都晕了,和平到底叫什么?
感觉自己是个假和平人
几乎所有古镇的宣传资料都说和平古称“禾坪”,言下之意,和平是现在才有的名称。
其实不然!
“和平”这一地名自古就有。邵武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就是《和平志》。虽然《和平志》早已佚失,但是,刘克庄为《和平志》作的序留存至今。
刘克庄(-):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理宗进士,南宋末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嘉定十七年,刘克庄任建阳县令期间为《和平志》作了序文。
序文收录于《后村先生大全集》、明弘治《八闽通志》、清《闽中理学渊源考》(李清馥著)、沿山危家窠《樵西危氏族谱》卷四十《赠言录》(民国六年)。
收录于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八十四《祠翰》的序文
福建地方志丛刊年修订本
近年,经邵武民俗专家傅唤民先生考证,该志书为南宋宁宗嘉定壬午年()上官克绍撰写。
上官克绍:《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源流卷四“南陶祖支派”载:第廿世,粹中,宪公幼子,字醇叟。隆兴元年()以特奏名调增城尉,改武冈*佥判,秩满迁增城令。
第廿一世,克绍,粹中幼子。
现在明白了吧,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有和平这个名称,宋朝的时候又称和平里。
但是,宋朝的“和平”并不是仅指现在的和平村。前面说过了,和平是十二个都的总称。
古和平的文化中心可能就在坎头村
(古名:鹳薮)一带。
世界*氏祖地(*峭)在坎头上井自然村、号称“天下世家”的上官家族也在坎头官坊墟自然村,和平的进士多半出自于此。
现在的和平村在宋朝的时候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坟岗遍地。
丁氏家庙所在地就是丁时习和丁念一的等的古塚。
丁氏家庙“梦松堂”载:
此家庙系北宋丁度后裔名儒丁时习与巡抚丁念一等的古塚,丁姓是和平一望族,随着和平的繁华及丁氏后裔外迁繁衍,丁氏后裔为护塚而建祠,这是和平独特的宗祠文化。
和平《庆亲里李氏宗谱》卷十载有元代成宗十二年*仲茂撰《开辟旧市地基并延喜庵记》载:
先人事业于元初定鼎以来,敬择成宗六年庚子岁(年)卜居于此,只缘*氏数家居于闾里之上。余择庵宇之下开基架屋,见有石砌沟圳,街道基址形迹,取名旧市。
和平街延喜庵碑刻转载了相同的内容
按上述记载,在元朝初以前,此地仅少量有丁氏和寥寥数家*姓人居住,荒芜之地发现有沟渠和街道的痕迹。
另外有一部家谱也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只母鸡在地上刨食,结果刨出了一块光溜的石板,人们沿着石板开挖,发现一条石板古街。说明早先有街市,后来没了,所以称旧市,街道重新繁荣之后就称旧市街了。这已经是元代的事情了。
而在此八十年前,上官克绍于南宋()就撰写了《和平志》。
所以,古时候的和平跟现在的和平是两个概念。
那么“禾坪”是古名吗?
也不对!
以和平为中心的邵南一带,现在还是称“禾坪”,方言念作(huopiang)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繁荣的旧市街遭至荒芜?
谁是和平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