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苍南鉴桥村,竟有这样的来历
TUhjnbcbe - 2021/3/8 19:02:00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鉴桥村:鉴湖蓬莱境,桥通惠人居

作者:林云

鉴桥村位于苍南县钱库镇新安社区,毗邻望里镇。村内河道纵横,水面宽阔,称为鉴湖。鉴桥村的村名,顾名思义,与鉴湖上的桥有关。如建造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鉴湖大桥,就与村名有着直接关联。但鉴湖和桥的关系一言难尽,鉴桥之名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鉴桥村风光(鉴湖、鉴湖桥、大榕树)

一、“鉴湖”名称由来

鉴桥村当地的林氏宗谱留存有一篇《鉴湖地舆志》,清晰地道出“鉴湖”名称由来。

鉴湖在昆阳横江之南,距县治可六十里许。其地临河,河通荪湖,澄鲜如鉴,盖曰鉴湖。其西南皆山,或远或近,拥翠于睇盼间者,林壑之美也。溪流润良田,无烦问雨;山木供樵采,不榾生柴。有美可茹,则陟在巘;有鲜可食,坐钓平桥;惟适之安也。讵类嚣尘扰扰,湫隘汶汶,致漓其性而恶其习?彼悼与毛,柔而善下;农与士,愿而皆敦。往来装作,男女衣着,唯朴而不敢丽都,盖风之古也。我思其地,(其)人其俗,实获我心,爰为记。

鉴湖称之为“湖”,是因为“河通荪湖”,上游“清且涟漪”的荪湖水流至此,水面宽阔;以“鉴”为名是因为此处湖水“澄鲜如鉴”,颇有一番“天光云影共徘徊”,“为有源头活水来”,澄澈人心、发人深省的意境。

“河通荪湖”,方称鉴湖,如果进行一番咬文嚼字,鉴湖的“湖”可以说是来自荪湖(今望里镇)。除了鉴湖与荪湖地理位置相通,交界处水域宽广的原因之外,其实生活于此的林姓族人也称作“荪湖鉴桥林氏”,是荪湖林氏的一支族人。现今不少江南垟林氏源自古老的荪湖林氏,但对于唐末五代时期荪湖林氏始祖其人的说法并不唯一[1],比如鉴桥村林氏宗谱记载,始祖林菁于唐末五代时期迁居荪湖金鸡山前,菁公曾孙林宗兴分居鉴湖。可见,鉴湖其地其人都与荪湖有着密切联系。

二、鉴湖蓬莱境

在鉴桥村西边有一座低伏于河岸旁的鲤鱼山,鲤鱼山东边是质朴的村庄风貌,其西南边却是宽广的鲤鱼山港水道,山港对岸就是望里镇(古称荪湖),再稍远处则是包括燕窠硐景点在内的荪湖山(即望洲山)[2]。当我们自东向西绕过鲤鱼山山尾处,容易产生恍如隔世之感觉。

令人诧异的是,小小的鲤鱼山居然有两处道观(金粟道观和化龙道观)、以及其他两处民间信仰场所。但联想到鲤鱼山港对岸的望里镇素有“荪湖道乡”之誉,也就不以为奇了。金粟道观前门门联上写道“堂连鉴湖蓬莱境,庙接鱼山腾龙地”。“鉴湖蓬莱境”之语,并非无稽之谈。

民间有蛮话歌谣一首,涵盖了包括鲤鱼山在内的周边众多山丘之名,歌谣曰:“龙山对凤山,凤凰对马鞍,金鸡来啄米,*牛跑下山,瓜瓢来舀水,鲤鱼跳过滩,壶瓶来筛酒,老鼠偷猪肝”[3]。这些山丘外形拟物生动,鲤鱼山本身就酷似一条鲤鱼。再比如邻近鲤鱼山的有马鞍山(位于鉴桥村、马鞍村,今已采尽山石)、瓜瓢山(位于山北村)、酒瓶山(位于浃底园村),其中陡立的马鞍山如同带鞍的骏马,瓜瓢山是一把弧线优美的瓜瓢,酒瓶山则有如正在倾倒琼浆的酒瓶。不远处的望里镇半港林氏宗祠,在其碑记中介绍风水堪舆情况时,也称道“后拥龙头,前瞻凤凰,左龙环抱,右虎伏地,东北有金雉山、瓠瓢山、鲤鱼山、马鞍山、凤凰山、酒瓶山、金鼠山,仰七星拱照,俯龙凤呈祥”[4],从中还能窥探出这些山丘配置布局上的奇妙。

附近的瓜瓢山,位于山北村

附近的酒瓶山(照片中间较低矮的山丘),位于浃底园村

江南垟水乡的平地可以称作“洋”或“垟”,而平地中的山丘也称作“屿”,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有所类似,比如金乡镇城区的狮山和球山,原名为大屿山和小屿山。造型奇特的山丘之屿映照着悠悠流过的鲤鱼山港以及鉴湖水,不正如海上仙山、蓬莱仙境一般吗?更何况,对岸的“荪湖道乡”历史上还出过几位有名的高道真人,稍远处的荪湖山(望洲山)拥有奇石飞瀑美景、“琪花瑶草,疑非人世”。

三、望里之“鲤”

民国29年(年),著名学者陈功甫以境内巍峨的望洲山和秀丽的鲤鱼港务取首字定为“望鲤”,寓“屏南山观鲤跃之情趣”,后简化为望里。望里名称由来,向来为人津津乐道。然而,鲤鱼山港的“鲤跃情趣”究竟是什么?查阅介绍望里的文章,发现往往对此语焉不详。即使对此有所说明,也仅是给出“在鲤鱼山港见到一条神奇的大鲤鱼”的说法,这种解释反而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如何答疑解惑?

从鉴桥村平地朝向村旁的鲤鱼山港望去,原本最显眼的是鲤鱼山西侧的马鞍山,与鲤鱼山相比,马鞍山显得尤为高大。因此村里人也习惯将鲤鱼山港称作马鞍山港。可是,当我们换个方位和角度,站立在鲤鱼山港旁的望里镇南茶寮村,朝向鲤鱼山港望去,因望里镇多山地,此时会发觉低伏于鲤鱼山港旁那形态逼真的鲤鱼山,反而越发灵动可人。这样就不难理解,鲤鱼山港为什么会因鲤鱼山而得名。

前述的蛮话歌谣中有句“鲤鱼跳过滩”,与陈功甫先生寓意的“鲤跃之情趣”意思相同。另外,望里镇凤岙村的林氏家谱信息中也有类似说法——“跃然而出者,鲤山也”。这些都验证了望里的“鲤跃之情趣”,指的就是座落在鉴桥村的鲤鱼山,鲤鱼山可谓望里之“鲤”。

“雾敛巉崖赤鲤跳,扬鬐恍欲奔怒潮。岂是龙门惊百尺,退缩怕遭断尾烧。”——清末钱库夏口诗人吴国华更是用富于奇幻色彩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鲤跃之情趣”[5]。

鲤鱼山港与植被茂盛的鲤鱼山

由于如今的村庄公路网四通八达,鲤鱼山港作为河道船运重要通道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曾经船来船往,用以运送山珍海味或作为人们的交通工具,船港繁忙的景象难以再见到。在船运时代,鲤鱼山的地理位置相对显要。民国时期,“以鲤鱼山港为界,南为荪湖乡,北为马鞍乡,两乡又于民国29年合并”[6],表明鲤鱼山位于这两乡的水道要津处。“鲤跃之情趣”可以指代鲤鱼山附近的奇山秀水,陈功甫先生将荪湖乡与马鞍乡合并的乡名取名为望里,恐怕同时也寄托了他本人对于乡土的热爱之情。

四、桥通惠人居

“蓬莱境”最初是不亲近人、稍显苍茫寂寞的,只有人为的不懈努力才能在“蓬莱境”开辟出一片人气十足的河港,这期间,建设桥梁扮演着重要角色。鲤鱼山南侧有一座屿门桥,桥旁石碑上载有清道光年间的《重建二十五都鲤鱼山屿门桥序》。

功无大小,惟有济于世者,乃足垂夫不朽。营城郭、筑堤防、除道成梁,其助之大小不齐,其有济于世一也。鲤鱼山麓,其河广二十余丈,临流欲济,非一苇所可枕也。宋时已筑桥于兹,筑者之姓名不传,独其为桥尤传,曰屿门。盖鲤鱼山与瓢山双峦对峙,中通巨港,而是桥适横跨其际,有类于门,此其所以为屿门者也。自宋历明履筑履圮,迨我国朝乾隆四十年间,鉴湖林君文耀携族重建,较前筑为固,而终以河受荪湖诸溪之水,波流浩荡,冲击动摇,未几复圮。今文耀君之孙亦久君、培英君,与其族叔公章君,嗣而葺之,欲图所以久远者。奈河广且深,资费甚巨,心窃艰之。商诸象冈方焕君,即慨掷百余缗,由是一唱百和,无不云集响应,共襄乃事,桥之成安如磐石矣!夫徒杠舆梁,古制所重,况是桥为四方往来之冲,使听其颓圮,则自厓而返,其不增旅人之叹者几希?然是桥之成其有济于世者,岂浅缘哉,爰为叙其颠末,勒诸贝珉,传后之过是桥者,知创者继者助者之功,并是垂夫不朽云!

副首事林公正必铉必庆必□必仕必永必勳必应允武必□必书必安式云

大清道光十年岁次庚寅菊月日谷旦

知福建邵武府泰宁县事菊坡吴履墀赠乐捐俸银十两增生郑□文撰乐助三两鉴湖林耕圃书

据此碑记记载,鲤鱼山与瓜瓢山两处山屿所夹之处,恰好如同鲤鱼山港的门户之位,“中通巨港”,因而此处建造的桥梁命名为屿门桥。如碑记所载无误,屿门桥的建桥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由于受到上游荪湖之水的波流冲击,屿门桥“自宋历明”屡次修葺重建,却屡次塌垮倾圮。但重生的屿门桥愈加牢固,清代道光年间重修后的屿门桥如今依然屹立于此,也可以说屡次塌垮倾圮,却屡次修葺重建的艰辛和付出,终究收获成效与回报。清代乾隆年间,林文耀曾率族人修建过一次,可惜后来再次倾圮了。而道光年间的此次重修,林文耀之孙亦久君、培英君,与其族叔公章通过筹集修桥资费,特别是象冈方焕慷慨解囊,重修之事才大告成功。泰宁县事吴履墀,钱库夏口人,以乐善好施闻名乡里,也参与此事,为修桥捐银赠碑。对中国人而言,修桥是件立功德的善事,诸多名士乡贤或民间人士热衷于此。

屿门桥

鉴湖上有座桥名为朝阳桥,由于此桥始建者的特殊身份而值得注意。于年立的修桥碑记中指出,“朝阳桥原名迎月桥”,“创建年月失查”。查阅家谱发现,鉴桥林氏二十一世先祖林屋公,“于永乐二十二年,零创一室于祖居之前岸居焉,随作桥以通之,名迎月桥”,可知“迎月桥”大致始建于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年,距今约年。现鉴桥林氏一族都是林屋公后人。

屿门桥是鉴湖外通荪湖的桥梁,而鉴桥村人气最高的桥梁其实是横跨鉴湖、连通本村河道两岸民居的鉴湖大桥。《钱库志》中有载“乾隆9年(年),其地筑有鉴湖石桥一座,简称鉴桥,遂为村名”[7]。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出现“鑑桥”之名(“鑑”的简体字为“鉴”)。当然,从鉴湖到鉴桥的村名变动,人们需要一段过渡时间来潜移默化地接受。就拿清道光年间的《重建二十五都鲤鱼山屿门桥序》来说,道光年间晚于乾隆年间,但桥序中仍普遍使用的地名为“鉴湖”,而非“鉴桥”。

《平阳县志·建置志》列有“鑑桥”之名

五、“泗州佛洋”密码

鉴桥村西边还有一块垟地,称作“泗州佛洋”,在本地家谱中也有记载。这处地名是村里自古以来“泗州佛”崇拜的印记。现如今当地鲜为人知的“泗州佛”信仰究竟如何?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鉴湖大桥东岸旁有一棵树龄超过年的榕树,位于鉴桥林氏宗祠正门口前方西侧。老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树大好乘凉”。树下有几排供人休憩的长石板,另有一个神龛,神龛正中有尊端坐的神像。神像披着头巾,身着僧衣,颈下微袒,十分神秘,但村里仍有老人知晓其究竟为何方神圣。其实这位神祇就是在福建地区相当常见的“泗州文佛”。

鉴湖桥旁大榕树,与榕树下神龛(背面)

“泗州文佛”又称“泗州古佛”、“泗州大圣”,是唐代来自西域的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州临淮县建造寺院,据说多次显现灵迹,于中宗时迎入长安,圆寂后归葬泗州,之后圣名远播。“泗州大圣”信仰在福建地区,尤其在闽南最为流行,人们认为“泗州大圣”就是观音的化身,把他当做观音大士来供奉。一度在大街小巷、榕树下多供泗州大圣,清代施鸿保《闽杂记》称“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立像的,也有供牌位的,还有在墙壁雕凿‘泗州大圣’四字来敬奉的”;福建地区北宋时期建造有闻名遐迩的泉州洛阳桥、厦门苎溪古桥,而这两座桥梁皆与泗州佛崇拜有涉。

关于泗州佛的民间传说事迹,有学者总结出泗州佛信仰基于7个方面:为民消灾解难;治病救人;祈雨旸,治理水旱灾害;神机妙算,预知未来;化身现形;护航通行;助升学[8]。对照鉴桥村自古多以农营生,而包括“泗州佛洋”在内的田垟易受荪湖诸溪之水泛滥影响的特点,以及水乡之地必需桥梁通济,泗州佛神龛位于鉴湖大桥旁,并且河通鲤鱼山港的情形,可以推测鉴桥村的泗州佛信仰至少包含着护航通桥、免水旱之灾的崇拜因素。

我县苍南位于浙闽边界,可以找到多处与泗州佛有关的地名,例如藻溪镇“泗州大桥”,以及方志有载的“泗州禅院”、“泗州铺”等。鉴桥村乃至苍南县的泗州佛信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解开这个谜,将有助于揭开苍南与福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文化交流与传承关系。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六、湖与桥的对话

鉴桥村地方,今名鉴桥,始名鉴湖,述说着当地自然湖河与通设桥梁之间的故事。在鉴湖“蓬莱境”上,附近拟物生动的山丘如星辰罗列,鲤鱼山港悠悠河水流淌而过,令人回味当年船运时光,屿门桥屡次修建,鉴湖大桥与迎月桥惠济村庄两岸,护航通济的泗州佛信仰依旧留存着神龛,人们在这片福地上继续怀揣着美好人居理想,在鉴湖桥上来往穿梭。

(本文得到蔡听涛先生的指正以及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资料:

[1]中华林氏(浙南)源流网,《浙南林氏村落源流---苍南江南片》

[2]人文钱库

1
查看完整版本: 苍南鉴桥村,竟有这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