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巴嘎蒙古人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中西部,阿巴嘎蒙古人的始祖为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兄弟别里古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别里古台家族分得户属民,驻牧于克鲁伦河流域,成吉思汗诸弟曾经为建立蒙古帝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其后裔对蒙古大汗为首的*金家族有着叔父辈分,故北元时期他们的所属部落被统称为阿巴嘎,在元朝,别里古台后王被封为广宁王,成为元代东道诸王之一,地位显赫。15世纪中叶,别里古台后裔统治的部落发展成为万户,别里古台第十四世孙广宁王毛里孩一度控制北元蒙古汗廷,称霸东蒙古,毛里孩之子斡赤赉曾辅佐达延汗,阿巴嘎部自形成以来的几百年里,一直游牧在漠北克鲁伦河流域一带草原上。与其他东道诸王后裔统辖的部落共处在大兴安岭山阴之地,林丹汗西征,兼并战争威胁到阿巴嘎部,不得不一度依附于喀尔喀,阿巴嘎自从依附喀尔喀车臣汗部以后,遭到车臣汗部的蔑视和欺压,寄人篱下的遭遇逐渐激起了民怨。从年至年之间,大部分阿巴嘎部众先后在诸台吉率领下,自克鲁伦河南下到锡林郭勒草原,投附了清朝。其中,最早在年第一批归附后金的是阿巴嘎部台吉奇塔特楚琥尔率领的属下五百人丁。没有跟随附清的那部分阿巴嘎蒙古人却永远地留在了喀尔喀部内,成为他们的属民。因此直到现在,在现蒙古国境内仍然散布有很多阿巴嘎、附清后的阿巴嘎部,被清廷编为阿巴嘎左、右二旗,归属锡林郭勒盟管辖,驻牧在锡林郭勒草原上。
阿巴哈纳尔部落阿巴哈纳尔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北部。“阿巴哈纳尔”蒙古语为“叔叔们”之意。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哈纳尔”部,延用至今。阿拉善和硕特部落内蒙古和硕特蒙古人主要分布于阿拉善西部,一些学者认为“和硕特”为蒙古语“先锋”之意,中外史籍大都认为,北元时期,哈布图·撒儿八世孙鲁克特穆尔,西奔投靠卫拉特脱欢太师,脱欢太师将女儿嫁给了乌鲁克特穆尔,和硕特由当时科尔沁各部落组成,因此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除了乌鲁克特穆尔西分支博尔济吉特氏以外,还有乌吉叶特部成份,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亚古斯河、巴尔咯什湖东岸,南到塔拉斯、楚河一带,一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游牧在*乌鲁木齐一带,年,在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援助下,和硕特固始汗率*进入青海,灭土默特却图汗,控制青藏区域,固始汗大哥拜巴嘎斯长子鄂齐尔图,留守天山南北和硕特故地,年,噶尔丹汗夺取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发动统一蒙古的战争,年,噶尔丹汗对天山南北和硕特部发动统一战争,击败鄂齐尔图彻辰汗,鄂齐尔图汗侄子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和罗哩,避噶尔丹汗进攻,和罗哩于弟兄11人率部移牧额济纳河流域,年,和罗理至京奏请归顺,康熙皇帝赐牧阿拉善地区,自此,和罗理部定牧阿拉善,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授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编佐领,赐印授札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这便是阿拉善旗的由来。阿拉善土尔扈特部落阿拉善土尔扈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一些学者认为,土尔扈特部落的名称来自于成吉思汗的禁*护卫的名称(突厥语,意为“巡更者”,“哨兵”,再加蒙古语词尾复数形式构成),与元朝的“秃鲁花”*同义,以其职业为名。土尔扈特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蒙古游牧记》载:土尔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后人。《蒙古源流》作“克哩叶特之翁罕。”据此,土尔扈特原属克烈一姓。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称为“浩腾蒙古”,也称“蒙古回回”、“缠头回回”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明末清初从*移居阿拉善地区。阿鲁科尔沁部落阿鲁科尔沁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第三十代孙图美尼雅哈奇次子巴衮诺颜,最初游牧于今呼伦贝尔及黑龙江上游,因留居在原地游牧称为“阿鲁科尔沁部”,巴衮诺颜的长子昆都伦岱青继承了阿鲁科尔沁名号,意即北方弓箭手,分支成一个独立部落,于年率领部众迁居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隶属于北元察哈尔林丹汗,年归顺后金,年阿鲁科尔沁部设前后两旗,前旗由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六代后裔达赉统领,后旗由达赉之子穆彰统领,年实行盟旗制时合并为一旗,至此阿鲁科尔沁旗正式建立,由穆彰专理旗务,授札萨克,至清末世袭13代札萨克。敖汉部落敖汉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敖汉,蒙古语“老大”之意。据《清史稿》,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巴尔虎部落内蒙古巴尔虎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地区,年雍正十年,巴尔虎蒙古人随鄂温克等族,从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地区迁至呼伦贝尔牧区,共同组建索伦左右两翼八旗,其中左翼大部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年又有名巴尔虎蒙古人,从喀尔喀车臣汗部迁至呼伦贝尔,故称早两年迁来的巴尔虎人为陈巴尔虎,后迁来的为新巴尔虎,布特哈其实陈巴尔虎人当时居住的地方,应以嫩江边上的齐齐哈尔为中心,今扎兰屯市一带巡防地,年雍正十年,陈巴尔虎人被编入“索伦八旗”,并同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一起进驻呼伦贝尔,因此可以将陈巴尔虎人视为呼伦贝尔的第一批戍边人,年7月,共有名巴尔虎兵丁及家属迁往呼伦贝尔,按索伦兵制,将其中的人编为两翼八旗,左翼四旗,(镶*、正白、镶白、正蓝)驻牧于哈拉哈河、乌尔逊河、呼伦湖东岸及海拉尔河下游两岸;右翼四旗,(正*、正红、镶红、镶蓝)驻牧于贝尔湖北岸、乌尔逊河和呼伦湖西岸及克鲁伦河下游两岸。从新巴尔虎可充披甲之名丁员中选用人为披甲,余者可照料家庭并放养牲畜,名披甲分为40佐,按索伦兵制,任命都古尔为左翼总管,车楞为右翼总管,这左右两翼八旗所属的巴尔虎,后来演变为今天的新巴尔虎左、右两旗的新巴尔虎蒙古人,陈巴尔虎人当时主要编入镶白旗2个苏木和正蓝旗3个苏木,到年时单独建立陈巴尔虎旗。巴林部落巴林部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北部。巴林系蒙古语译“要塞”,“哨所”、“*寨”之意。明代嘉靖年间元太祖十八世孙苏巴海始创巴林部。天聪八年(年)分封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顺治五年(年)定名为巴林左、右翼旗。设札萨克衙门,会盟昭乌达。布里亚特部落布里亚特蒙古人聚居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布里亚特蒙古人世代游牧在贝加尔湖畔,随着俄国势力东扩,布里亚特蒙古人领地被占,俄罗斯人统治布里亚特部两百余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不仅推倒了俄国封建统治,也催生了俄国境内各民族的民族运动,布里亚特蒙古人趁机为摆脱俄国统治而谋求出路,部分布里亚特官员、富户、上层人物及喇嘛主张迁徙外蒙古或是呼伦贝尔,以此来实现脱离俄国的统治,但也有一部分布里亚特人主张对抗俄国,在不丢弃自己领土的前提下实现独立,从年初到年,布里亚特蒙古人人与哈木尼干牧民带着家眷、赶着牛羊,迁徙到呼伦贝尔边界,被时任*府安置在呼伦贝尔锡尼河地区定居生活,并给了布里亚特蒙古人较高的*治待遇,建立了布里亚特旗,有了定所后,布里亚特蒙古人与哈木尼干人不断迁入锡尼河,布里亚特旗人口不断增多,到年达到了人,建立了4个苏木,截至年,生活在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有人。
察哈尔部落察哈尔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部。关于“察哈尔”的名称:学界大多数认为古突厥语,是“汗之宫殿卫士”即大汗护卫*的意思。古代蒙古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汗位。察哈尔蒙古起源于蒙古帝国初期,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护卫*)。随着北元汗廷迁到漠南草原。达尔罕部落内蒙古达尔罕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包头市东北部,达尔罕本意是神圣、崇高、禁地、不可侵犯的意思。《蒙古源流》记载,北元时期,达延汗先后两次对战功显赫的12名将领授予“达尔罕”,北元末期,漠南蒙古部归顺了清朝,漠北外喀尔喀和漠西准噶尔,生存在沙俄和清朝的夹缝之间,举步维艰,外喀尔喀七部首先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形成土谢图﹑札萨克图﹑车臣三大部落,三大部落首领各自称汗,土谢图汗为盟主,三部与准噶尔汗国抱团共同对外。年一个叫奔特尔的千户首领与土谢图汗不和,他带领属民逃到漠南,清朝*府对奔特尔来降高度重视,赐爵达尔罕,并授予亲王封号,而此时,茂明安部监视漠南与漠北力不从心,清*府就把达茂草原一分为二,设两个防区,西区为茂明安旗,东区为达尔罕亲王旗,康熙四十七年达尔罕由亲王旗降为贝勒旗,新中国成立,中央*府考虑到茂明安和达尔罕两旗人数太少,于是,两旗合二为一,归乌兰察布盟管辖,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
四子部落内蒙古四子蒙古人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草原西北部,四子蒙古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蒙古语称杜尔本呼和德因爱玛克,据《元朝秘史》载,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把全蒙古部众划分为九十五个干户,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得四千户。自此哈萨尔家族及其部众,游牧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四子蒙古部形成于哈萨尔第十五世孙诺颜泰奥特根时期,诺颜泰奥特根与共兄昆都仑岱青率所属部众,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兴安岭以北地区,故以岭为界,属于岭北的蒙古部落,统称阿鲁蒙古,诺颜泰奥特根生有四子:长子僧格(号称“贤锋”)、次子索诺木(号称“达尔罕台吉”)、三子鄂木布(号称“正台吉”)、四子伊尔扎木(号称“贤台吉”),四子分牧其地,统称四子部落。后金天聪四年年11月,阿鲁科尔沁部迫于形势压力,在昆都伦岱青儿子达赉的带领下脱离林丹汗控制,归附了后金皇太极*权,四子蒙古部落也于此时,在伊尔扎木带领下和阿鲁科尔沁部一起归附后金,随着察哈尔林丹汗*权管辖区域的萎缩,四子部从兴安岭西行到了阴山北的锡拉木伦河流域,以防守阴山各口,天聪八年,鄂木布奉旨任四子部落扎萨克,即正式享有后金爵位,顺治六年四月,顺治帝考虑到东蒙各部,“效力有年,功绩卓著”,遂言“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随之朝廷给予鄂木布扎萨克“多罗达尔汗卓哩克图郡王”世袭称号,并率全旗户丁迁徙到今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境内,四子部落以其开国之勋成为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之一,四子部落牧地虽广,但人口不丰,只设一旗。从此四子蒙古部以忠诚的纽带为后金立下赫赫战功,天聪九年,四子蒙古部伊尔扎木协助后金*,收降了林丹汗的儿子洪果尔额哲及其部众,未料到额哲给皇太极献上一颗无价的宝物,元朝历代皇帝传国玉玺,伊尔扎木在战争中立下大功,又得到皇太极的赏赐,年苏尼特莫尔跟台吉腾吉斯带所部,去投奔当时并未归清的喀尔喀车臣汗,却被四子部发现,四子部落首领鄂木布派兵追击,杀苏尼特乌班岱等5名台吉及其追随者。康熙十三年,陕西王辅臣叛乱,次年,四子部落蒙*由宁夏进剿叛*;之后,在太原、大同一带设防。康熙十五年,吴三桂叛乱,四子部落蒙*南下河南省一带助剿。康熙十七年,厄鲁特蒙古一部东进,进*乌拉特部,四子部落受命前往布防,对厄鲁特蒙古严加防范。康熙二十九年,漠西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对北京的清*府*事上冲突,除厄鲁特蒙古的部分部落外,蒙古各部大都反对噶尔丹的主张,四子部落挑选精锐士兵赴图拉河侦察准噶尔部动向。当时正好噶尔丹千里追袭昆都伦博硕克图衮布,于是四子部落蒙*在归化城协防,不久战事缓和而撤返牧地。康熙三十五年,清*与噶尔丹在昭莫多决战,双方都投入精锐兵力数万。四子部落蒙古*在大将*费扬古麾下也参加了该次战斗,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清*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噶尔丹从此一蹶不振。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败亡,战争平息,四子部落蒙*获得清廷嘉奖。雍正九年开始四子部落应清室之召,又出兵与清*一同作战。清*与准部的战争历经多次,断续绵延到乾隆年间。
鄂尔多斯部落鄂尔多斯蒙古人主要分布于位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斯源于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是“宫帐”、“宫殿”、“宫廷”之意。鄂尔多斯部最早的先民,他们来自不同的部落,相互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为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服役,并以此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自成吉思汗去世至元朝*权败退漠北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又经历了漫长的守宫岁月。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北走后,汗斡耳朵很快进入游牧状态,大约在这期间,这部分守宫部众也携成吉思汗斡耳朵进入流动状态,17世纪的《*金史纲》中鄂尔多斯部落名称首次出现,它并不代表鄂尔多斯部形成的确切年代,鄂尔多斯部的形成时间应该早于15世纪。年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诸部,他将鄂尔多斯部交给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掌管,并封其为济农,令其坐镇鄂尔多斯万户。达延汗要求,鄂尔多斯部继续承担对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并说细规定了祭祀礼仪和程序,并形成了系统书籍。巴尔斯博罗特去世后,长子衮必里克袭鄂尔多斯部济农,衮必里克带领鄂尔多斯部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休养生息,使百姓安居乐业,成吉思汗八白宫祭祀全面正常展开。衮必里克有九个儿子,去世后,九人分领鄂尔多斯部,长子诺延达喇袭济农位,领地在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一部分。次子拜桑固尔,领地在鄂托克旗。三子卫达尔玛领地在今杭锦旗和达拉特旗,卫达尔玛孙子萨济生有两个儿子。萨济长子阿津泰封地在杭锦旗,萨济次子沙克察封地在达拉特旗。四子诺木塔尔领地在今乌审旗。五子布扬古,领地在札萨克旗,今伊金霍洛旗一部分。六子班札拉领地在今准格尔旗。七子巴特玛领地在蒙古左翼,牧地不在鄂尔多斯。八子阿穆尔领地位于榆林城以西各堡边外,这也是榆林、神木有好多蒙古地名的原因。九子鄂克拉领地位于孤山边外,年,鄂尔多斯部额璘臣济农与沙克察台吉等归降后金。年清朝对鄂尔多斯部进行了第一次分封,衮必里克长子诺延达喇的重孙额璘臣被封为多罗郡王,领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札萨克官职,是鄂尔多斯宗主旗,旗札萨克驻敖西喜峰。额璘臣为郡王旗首任札萨克。衮必里克四子诺木塔尔的玄孙额琳沁,封为固山贝子,领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札萨克,旗札萨克驻巴哈池。额琳沁是乌审旗首任札萨克。衮必里克六子班札拉的玄孙色棱,封为固山贝子,领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俗称准格尔旗)札萨克,旗札萨克驻札勒谷。色棱是准格尔旗首任札萨克。衮必里克三子卫达尔玛的玄孙萨济的孙子小札木素,封为镇国公,领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札萨克,驻鄂尔洁虎泊。小札木素是杭锦旗的首任札萨克。年(清顺治七年),清朝对鄂尔多斯部进行了第二次分封。衮必里克次子拜桑固尔的玄孙善达,封为多罗贝勒,领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俗称鄂托克旗)札萨克,驻西喇布哩都池。善达是鄂托克旗的首任札萨克。衮必里克三子卫达尔玛的重孙,萨济的儿子沙克察,封为固山贝子,领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俗称达拉特旗)札萨克,驻巴尔哈逊湖。沙克察是达拉特旗的首任札萨克。年,六旗会盟于达拉特旗王爱召,因王爱召是大庙,故称伊克昭盟(蒙语译为大庙),会盟选举额璘臣为伊克昭盟首任盟长。年清廷从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乌审旗)划出一部分,另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称札萨克旗),授一等台吉,封衮必里克五子布扬古七世孙咱喇什为札萨克。鄂尔多斯部从此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历经元朝、明朝、清朝和中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鄂尔多斯部不断创造出自己的辉煌历史,把成吉思汗陵祭祀世代传承于草原。浩齐特部落内蒙古浩齐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中东部,元太祖16世孙图鲁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图鲁博罗特之子博第阿喇克继承部落,其生三子,长子库登号所部为浩齐特,北元时期达延汗分封诸子时,把浩齐特部分给第八子阿尔博罗特,阿鲁博罗特之长子纳楚台吉和次子头喇台吉二人治理浩齐特部蒙古人,在《蒙古王公表传》记载,作为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领有的部落称浩齐特”该部归入喀尔喀万户,后人认为浩齐特又称“好陈察哈尔”,即旧察哈尔,达赉逊库登汗以后,浩齐特部由图们汗和他的9个儿子统领,驻牧于今辽宁北镇县的正北边一带,到博罗特和噶尔玛色旺时,因惧怕后金进攻,率部前往喀尔喀依附车臣汗硕垒。年博罗特率浩齐特部归附满清,年授札萨克多罗贝勒,掌左翼旗,辖域相当于今锡林浩特东北和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部各一部分地区。年噶尔玛色旺率部归清,授札萨克多罗郡王,掌右翼旗,驻牧锡林河流域,年2月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决定将乌珠穆沁左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浩齐特左旗合并为东部联合旗,年7月,撤销东部联合旗建制,分设为东、西乌珠穆沁旗至今。呼伦贝尔厄鲁特部落内蒙古厄鲁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1696年的昭莫多大战中,噶尔丹汗兵败,1697年闫三月十三日,伟大的博硕克图汗噶尔丹病逝,结束了他纵横天下的马背生涯,大臣丹津阿日布旦率一部分人马转至推河,于1702年投降清朝,被封为郡王,1703年其长子策令旺布在他病故后,袭继郡王位;1718年清帝国公主下嫁其次子舍布腾旺布,舍布腾旺布以额附(附马)名显内外,1723年又晋为贝勒,1731年秋,准噶尔帝国噶尔丹策令汗在科布多的和通淖尔大败傅尔丹统领的两万清*,取得和通淖尔大捷。丹津阿日布旦长子策令旺布率所部500余兵马及部众反清,回归准噶尔帝国。其弟舍布腾旺布和手下14个宰桑、100名兵丁和460户部众却选择留在清朝,舍布腾旺布惧怕哥哥来袭,向清*府请求新的牧地,此举正与雍正皇帝胤禛分散准噶尔降民、远离噶尔丹策零汗的计划不谋而合,1732年元月,舍布腾旺布率部移哈拉哈河,二月胤禛又以“东方呼伦贝尔海拉尔河流域,水草丰美,有利于尔等生存的好去处”为由,派使者带银两到舍布腾旺布处,协助迁往呼伦贝尔,6月舍布腾旺布会见统领博迪,总管达巴罕、博尔本察,双方确定了舍布腾旺布部众的地界,以舍布腾旺布为额鲁特部总管,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的辽阔牧场上,这一部分额鲁特人因先期迁来,又称为陈额鲁特,1755年准噶尔帝国发生内讧,失势的阿睦尔撒纳假降清帝国,与乾隆皇帝弘历所派*队攻入准噶尔帝国,打败对手达瓦齐汗。阿睦尔撒纳看破弘历分治准噶尔、弱化准噶尔、瓦解准噶尔的图谋,毅然举起反清大旗,两年后被清*击败,退入俄罗斯,染病故去,至此,准噶尔人再建蒙古帝国的努力渐渐隐入历史深处。在这三年征战中,又有一大批准噶尔人被俘,清*府将他们远徙黑龙江等地,其中,杜尔伯特部台吉布特胡、布林、白勒嘎孙和嘎拉珠得部台吉达西增伯、明嘎德部台吉迪木其、布珠来等三个部落,经清帝国乌里雅苏台副将*成衮扎布奏请,被清*府允许移牧呼伦贝尔。1790年,这三部准噶尔人平分给陈额鲁特两个苏木,并任用布特胡、布林为佐领,迪木其、白勒嘎孙、达西增伯、布珠来等为领催,给半俸,这一部分额鲁特又称新额鲁特,当时先后两次迁入的额鲁特蒙古人共590户(以户均5口人计,应有2950人),这在十八世纪的呼伦贝尔,是人口仅次于新巴尔虎蒙古人的集团。喀喇沁部落内蒙古喀喇沁蒙古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西南部,十七世纪初叶,察哈尔部林丹汗对周围诸部的战争,导致东蒙古各部(奈曼、敖汉、巴林、扎鲁特,科尔沁)纷纷归附满洲后金,此时喀喇沁部游牧于宣府、大同边外,与土默特部联合对汗庭进行抗拒,林丹汗通过数次战争,导致喀喇沁部大*溃败,部分逃入明朝边内躲避,部分被林丹汗俘虏,人口所剩无几,由于喀喇沁内的大多兀良哈部民没参战,从而保存了实力,在者勒篾第十四世孙色楞、苏布地率领下,喀喇沁余部东迁至兀良哈三卫地。年喀喇沁部联合科尔沁、扎鲁特、奈曼、土默特等部,联*十万在土默特的呼和浩特附近歼灭林丹汗的精锐四万人马,而后担心林丹汗的报复,苏布地、色楞率喀喇沁余部投靠后金皇太极,行青牛白马之誓结成联盟,天聪三年(年)苏布地与色楞举部归附后金。皇太极出兵,林丹汗败走青海,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苏布地、万丹伟征、色棱,领人,组成新的喀喇沁部,苏布地逝世后,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首领,年皇太极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喀旗),并授扎萨克衔,编九十五个佐领,治所在锡伯河北岸龙山。这是清代喀喇沁部第一任首领。其叔色楞掌管左翼旗(今辽宁喀左),清康熙四十四年增建为喀喇沁中旗,万丹伟征曾孙格哷尔时,因人众繁衍,所编佐领已积至38个,因而又立一旗,为喀喇沁中旗,格哷尔为首任扎萨克,此时喀喇沁共三个扎萨克旗,游牧地界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包括河北省承德市的部分地区。科尔沁部落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哈斯塔喇率众避乱洮儿河、嫩江流域后,占据了东起嫩江,西到辽河,北依大兴安岭,南临松花江畔的广阔的草原地区,到明朝末年,以努尔哈赤为首领的建州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年叶赫部首领布斋纠结了几个女真部落,并联合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及其堂兄弟莽古斯、明安等,共同组成了九个部落的联*进攻努尔哈赤,史称“九部联*伐满洲”,双方在浑河岸古勒山一战,九部兵马一败涂地,结果布斋被杀,科尔沁部的翁果岱、莽古斯被俘,明安逃遁,年努尔哈赤遣使往科尔沁部提出聘女为妃,欲结姻戚,明安遂将女儿嫁与努尔哈赤,此清朝皇室与科尔沁部相互嫁娶不断,与此同时,双方在*事行动上的协助也已开始,科尔沁的铁骑洪流也为清王朝统一女真、征服蒙古、讨伐明朝的战争立下赫赫功勋,到年科尔沁部已在各蒙古部落中率先归附了清朝,到皇太极时期经过反复筹划,决定把科尔沁蒙古人按游牧的地域按着“前中后”的空间排列,在左翼划出三个旗,右翼划出三个旗,科尔沁左翼三旗的蒙古人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旗),首任旗主是洪果尔,领地范围:今内蒙古的库伦旗,,科尔沁左翼中旗,首任旗主是满珠习礼,领地范围:今内蒙古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王旗),首任旗主帐吉伦。领地范围: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开鲁县等,科尔沁右翼三旗的蒙古人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右翼前旗,首任旗主布达齐,领地范围: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首任旗主巴达礼,领地范围,今内蒙古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后旗,首任旗主喇嘛什希,领地范围: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东部、扎赉特旗等一部分人。克什克腾部落内蒙古克什克腾蒙古人主要分布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腾汉译为“亲*”“卫队”的意思,据《蒙古秘史》记载:年成吉思汗亲征乃蛮部时下诏:“加强克什克腾,以作为蒙古大*主力”,因而选拔千户长百户长及自由民子弟之优者五百五十人,赐怯薛台(即克什克腾)为自己的护卫*,契丹语称他们“客失克田”(与克什克腾近音),蒙古语为“怯薛”,“怯薛”与“客失克田”同一个意义,就是成吉思汗的亲*和卫队,以成吉思汗四杰木华黎、赤老温等为怯薛长,到了公元年,成吉思汗15世孙达延汗第五子鄂齐尔博罗随蒙古大汗东迁,当时克什克腾蒙古部隶属察哈尔万户,是亲*中的护卫*,占据了西拉沐沦河的源头及达里湖畔,鄂齐尔博罗根据所领护卫*的意思称这里为克失旦,后叫克什克腾部,公元年,鄂齐尔博罗的孙子索诺木率克什克腾部投降后金,年即顺治九年,清廷下令把克什克腾部改为克什克腾旗,划分十佐领,首领索诺木为首任扎萨克王爷,世袭罔替,扎萨克府驻地为吉拉巴斯峰,牧地在西拉沐沦河流域。茂明安部落内蒙古茂明安部主要分布在包头市东北部,茂明安部最早出现在13世纪,明安”是“千”的意思,“茂”是“不好”的意思,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就是不好的千户,或者是叛逆的千户,蒙古学专家推断,“茂”可能是一个蒙古人的名字,按此说法,茂明安应是千户首领,年,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为亲王,并将大小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海拉尔河一带广袤肥沃的呼伦贝尔草原,四千户居民赐给哈萨尔统辖,北元蒙古帝国时期,哈布图哈萨尔十三世孙鄂尔图乃布延图之子锡喇奇塔特,号称土谢图汗,长子多尔济,号称布颜图汗、多尔济过世后其子车根嗣为茂明安部首领,率部众游牧于呼伦贝尔北部尼布楚河流域,年茂明安部首领车根偕其叔父固穆巴图鲁、台吉达尔玛贷滚、乌巴什等携千余户属民归附后金。翌年,茂明安部的台吉札固海杜凌、乌巴海、达尔汉巴图鲁、瑚棱、都喇勒、巴特玛、额尔忻岱青、阿布泰等陆续归附后金,年,清廷认为土默特部不是“带地投诚”,清廷对土默特多有戒备,于是,把茂明安部和四子王部迁来,令其游牧于土默特部与外喀尔喀两部之间,监视漠南与漠北的往来,年,清朝授车根之子茂明安千户首领僧格为札萨克,赐牧于艾布盖河源,为茂明安旗,茂明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达茂草原。奈曼部落奈曼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奈曼旗,奈曼蒙古人最早称“乃蛮”“奈曼”意为“八”,最初由八鄂拓克或和硕形成,奈曼大约在秦汉时期就有,现在的奈曼蒙古人,来源于十三世纪被成吉思汗征服的乃蛮部的一部分,这支乃蛮人一直跟随成吉思汗及其后历任大汗的中央部队,《清史稿》载: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额森伟徵诺颜,以奈曼为部落名称,额森伟徵其子衮楚克称巴图鲁台吉,服属于当时势力最强的察哈尔部,年脱离本宗察哈尔林丹汗,率所部归顺了后金,天聪二年兖楚克随清*出征,攻打察哈尔部,天聪五年征索伦六年征兴安岭;七年征蓟州、山东、攻衮州;受到皇太极的嘉奖,赐号衮楚克为和硕齐,赐之牧地为潢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设奈曼部一旗,年依据衮楚克多年的功勋,清朝皇帝赐授之扎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的爵位,世袭罔替,从此共经十六任郡王,统治奈曼蒙古人三百余年。苏尼特部落苏尼特部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蒙古秘史》译作“雪你惕”;《元史》称作“雪泥”;清代以来均称作“苏尼特。”。“苏尼特”一词的来历有三种解释:一说:苏尼特部落是从蒙古国腹地迁来,日行夜宿而得名,“苏尼”指夜,“特”指数量词,表示多;二说:“苏尼特”来源于“苏尼古奇”(古时音:苏尼古德)一词,意为好奇。据说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强,善于猎奇;三说:统一蒙古立过汗马功劳而划地赐名,其中把苏尼特首领格鲁根巴特尔排在第五位。蒙古史学界大多认为苏尼特部落是成吉思汗祖先包尔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最早居于贝加尔湖南部。后部落名称又成为氏族名称。土默特部落内蒙古土默特蒙古人只要分布在,包头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土默特蒙古部诞生于亚洲北部贝加尔湖畔的森林之中,史籍中称为“林木中百姓”的“秃马惕”部; 年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收复了林木中百姓,并令部将豁儿赤统领秃马惕部,由于蒙古帝国的扩张,秃马惕人逐渐迁徙离开了贝加尔湖地区,进入阿尔泰及周边草原地带经营畜牧业,其中部分秃马惕勇士被派往阿尔泰山的十二个关口驻防,15世纪开始这些秃马惕人,陆续游牧来到了阴山前后和土默川地区,分成十二鄂托克驻牧,史称十二土默特,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后,将蒙古各部划分左翼右翼六万户,土默特蒙古部成为达延汗右翼万户之一,16世纪中叶,,达延汗之孙阿勒坦成为土默特万户的主要领主,阿勒坦汗为了管理归附的朵颜兀良哈部,阿勒坦汗的长子辛爱*台吉携其子孙、率部分土默特蒙古部众,从土默川地区向东迁徙,到达宣府边外、独石、蓟州的满套儿一带,与东南部兀良哈人共同驻牧,16世纪二十年代末期,阿勒坦汗四次西征青海,把儿子丙兔台吉及部分部众留在了青海,从此,右翼部分土默特蒙古人长期留居青海,后来逐渐与当地各民族融为一体,17世纪初,林丹汗发动对东土默特部统一战争,土默特部首领鄂木布楚琥尔,联合喀喇沁等部参加了抵抗,由于不敌林丹汗而失败,年鄂木布楚琥尔率部归附后金*权,年夏末,鄂木布楚琥尔举部从原驻地满套儿起程,沿长城以北开始东迁到现在的居住地朝阳、北票、阜新一带游牧,这部分土默特蒙古人称东土默特,年皇太极征讨林丹汗,后金大*轻易占领了呼和浩特,西土默特部归附清朝,年清朝将西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二旗,也称归化土默特,这就是现在的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的前身,西土默特地域包括呼和浩特市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包头土默特右旗,年(后金天聪二年)东土默特部归附后金后,年清廷编东土默特部为土默特左翼旗和土默特右翼旗,实行札萨克旗制,这就是现在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票市、朝阳市的前身。翁牛特部落内蒙古翁牛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中部,翁牛特,也写作“翁里部特”或“翁努兀德”,一般都被解释为“诸王”们,这词根来源于“王古兀德,其真实的意思应该是“神圣的山”,这也从翁牛特部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信奉山神得到证实,翻阅史料,敬奉山神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东胡民族,但乌桓人有一习俗,仍将死者灵*护送回赤山(赤峰红山),这一古老习俗,一直被翁牛特部人沿袭下来,经过近代史学家分析,翁牛特部人极有可能就是赤山乌桓人的后裔,到成吉思汗时期,翁牛特部归属同母第三弟哈赤温,进入北元以后,哈赤温后裔察罕达鲁花统领翁牛特蒙古人,因此把哈赤温后裔所部叫做察罕部,蒙古称作察罕万户。之后,察罕万户南部的属民成为兀良哈三卫的一部分,一度归附了明朝,彻底从察罕万户中分离出来,而留在大兴安岭以西、以北的察罕万户属民成为阿鲁蒙古部之一,他们又退回到哈赤温家族最初的封地,逐渐形成了哈赤温后王的几个属部,这就是翁牛特、喀喇车里克、伊苏特三鄂托克。清朝以后,喀喇车里克部并入翁牛特部、伊苏特部划入八旗蒙古,只留下翁牛特一部名称至今。年天聪六年,翁牛特首领逊杜棱与叔叔栋岱青率部归附后金,年皆授扎萨克,所部编分为二旗,翁牛特左翼旗,牧地介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之间,翁牛特右翼旗,牧地在热河围场东北,英金河流域,约当今内蒙古赤峰市及河北围场县部分地。乌拉特部落内蒙古乌拉特蒙古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达茂联合旗、包头市、集宁市也有少部分居住,乌拉特系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乌拉特在史籍又有乌喇特、乌拉忒、吴喇忒、吴拉忒等不同译称,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姓博尔济吉特,游牧呼伦贝尔,所部号称为乌喇忒。布尔海生有五子:长子赖噶,次子布扬武,三子阿尔萨瑚,四子布噜图,五子巴尔赛,后将乌喇忒蒙古分为三部,分别由赖噶孙鄂木布,巴尔赛次子哈尼斯青台吉之孙色棱和巴尔赛第五子哈尼泰冰图台吉之子图巴分领其众, 乌喇忒蒙古部三兄弟与当时的四子部僧格四兄弟,以及茂明安部长车根都是堂兄弟关系,是阿鲁科尔沁部长达赖楚琥尔的从侄,他们都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儿后裔。公元年,乌拉特三部跟随阿鲁科尔沁等部落,由鄂木布、色棱、图巴率领部众向东南迁徙,觐见后金国主皇太极,敬贡归顺后金,定牧界于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一带,公元年,清廷在奉天城对归顺的漠南蒙古各部,落举行表功行赏大会,将原三支乌拉特部落分置为乌拉特前、中、后公旗,以图巴掌管中公旗,鄂木布子鄂班掌管前公旗,色棱子巴克巴海掌管后公期,同封镇国公,授札萨克世袭,年噶尔丹袭喀尔喀,康熙命乌拉特三公旗西迁固边。同年迁至现在的乌拉特草原。因乌拉特三公旗扎萨克衙门从西向东并排建立在阴山南麓,所以人们以其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情况,习惯叫成了乌拉特西公旗、乌拉特中公旗、乌拉特东公旗。乌珠穆沁部落内蒙古乌珠穆沁蒙古人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东部,乌珠穆沁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部落,乌珠穆沁蒙古起初集居在阿尔泰山一带,与卫拉特蒙古族同属一个部落,因为他们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驻牧,故名乌珠穆”是“葡萄”的意思,“乌珠穆沁”是“葡萄山人”的意思,葡萄山位于蒙古国白音乌拉盖省西部,*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这也是广大学者基本认同的观点,年成吉思汗建立统一的蒙古大帝国后,第二年派儿子术赤到西北,统一了西北森林中生活的个部落,其中包括乌珠穆沁部落,直到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代侄子图如宝力道率领乌珠穆沁部落,迁徒到杭爱山戈壁为止,北元时期漠北的蒙古各部间发生纷争,元太祖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图噜博罗特之孙翁衮都喇尔统领乌珠穆沁部。他们看中了大兴安岭以西、宝格达山以南的草场,即在此驻牧下来,翁衮都喇尔在*治舞台上曾经十分活跃,几乎参加了图们汗组织的所有*事活动。17世纪,乌珠穆沁部落首领道尔吉与林丹汗不合,率所部迁到克鲁伦河一带驻牧。年归附满清。年至年设乌珠穆沁左、右两翼旗,左翼扎萨克驻牧于乌拉盖河畔之奎苏陀罗海,右翼驻牧巴克苏尔哈台山,年东乌珠穆沁旗6个苏木在西乌道尔吉王和其弟东乌扎萨克带领下与乌兰夫部冲突兵败,北迁蒙古国,两年后驻牧于蒙古国道尔诺特省克鲁伦河附近,至今游牧于布日干等三个苏木中,原东乌珠穆沁旗只剩下今天的乌拉盖、额仁高比等两个半苏木人口。扎赉特部落扎赉特蒙古人是很古老部落,《蒙古秘史》所记译作“札剌亦尔”、《元史》译作“押剌伊而”,札剌亦尔部最早居住在哈剌和林一带,辽朝置阻卜札剌部节度使司管理,大约在辽圣宗统和年检(年之年),札剌亦尔部遭到辽*的大屠杀,一部分人逃至成吉思汗八世祖蔑年·土墩的寡妻莫拏伦夫人的牧地,成吉思汗时代,札剌亦尔人原归合不勒汗长子系的主尔乞氏,成吉思汗击败主尔乞氏,包括木华黎家族在内的这部分札剌亦尔人归附成吉思汗,17世纪蒙古文史书几乎都记载,札剌亦尔部在达延汗时期成为喀尔喀部的属部之一,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哷森扎的生母是札剌亦尔部人,于是格哷森扎被称为“札剌亦尔·珲台吉”大蒙古国及元代有不少札剌亦尔部人前往波斯,北元后期,还有一部分札剌亦尔部人归属哈萨尔后裔,《王公表传》记载说:“哈萨尔十五世孙博第达剌所部称扎赉特,年阿敏之子蒙衮随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归依后金,年编所属部为一旗,称扎赉特旗,即今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的前身,清代建旗时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吉林省大安县、镇赉县以及黑龙江省泰来县等旗县的一部分。扎鲁特部落扎鲁特蒙古部落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扎鲁特”系蒙古语“扎尔赤兀惕”的谐音,意为“仆人”,扎鲁特蒙古人形成,始于十五世纪中叶,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了塞外蒙古各部,将蒙古重新划分成左右翼6个万户,左翼有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3个万户,其中喀尔喀部共12鄂托克,驻牧于喀尔喀河西岸的有7个鄂托克,称外七部喀尔喀,驻牧于喀尔喀河东岸的有5个鄂托克,称内五部哈拉哈,即扎鲁特、巴林、弘吉拉特、巴约特、兀乞也特等鄂托克,由达延汗第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分领,年喀尔喀五鄂托克,在阿勒楚博罗特之子和尔朔齐哈萨尔的率领下,越过兴安岭,迁到辽河中游地带,年征服了乌梁海三卫之一的泰宁卫,附属于察哈尔部,和尔朔齐哈萨尔诺颜长子乌巴什,继承其父位,自称伟徵诺颜,对所管辖之部号称扎鲁特,驻牧于泰宁卫东部,从此扎鲁特部这一名称载入史册,天聪二年年归属后金,皇太极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尔沁部和扎鲁特部的势力,于年对蒙古地区开始实行**令统一的旗盟制度,年清廷追封内齐为多罗贝勒,并由内齐之子桑嘉布继承其父多罗贝勒爵位,占有扎鲁特蒙古部原有牧地和部众,赋予扎鲁特旗札萨克之职,世袭罔替。同年,清廷又追封色本为多罗达尔汗贝勒,由色本次子桑噶尔继承其父多罗达尔汗贝勒爵位,从扎鲁特蒙古部划出一部分牧地和部众据其所有,赋予扎鲁特旗札萨克之职,世袭罔替。所领的牧地为扎鲁特右翼旗。自此,原为一体的扎鲁特部,分为并立的扎鲁特左翼和右翼两个行*旗,旗以上设盟,扎鲁特左右二旗属昭乌达盟,年5月,伪满洲国*府下令,原扎鲁特左右二旗合并为一个扎鲁特旗,年国务院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扎鲁特旗归通辽市管辖。蒙古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