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泰宁入选10项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TUhjnbcbe - 2020/11/15 1:15:00
白癜风初期图片 http://www.sjqbdf.com/m/

近日,三明市人民*府公布了

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58项)

泰宁杉城茅担舞、大源唱曲等10个项目入选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杉城茅担舞

茅担舞发展成熟于清代末年,在当时互相传唱,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不断改良和编排,形成了现有的“杉城茅担舞”,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茅担舞道具简单便携,就是砍柴随身携带使用的砍柴刀、竹筒担(它可挑柴、挑稻草等)。茅担舞在跳时是用砍柴刀敲击竹筒担击打出节拍,配合口中的呼号或山歌,脚步欢快地前后左右腾挪跳跃。

大源唱曲

大源唱曲,可追溯到元明时期,历史久远,是地道的泰宁本地唱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泰宁大源村有一支业余的吹拉弹唱队伍,演唱人员均是当地村民,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编写曲本、练习乐器弹唱,在传统节庆期间组织活动。

竹编技艺

杉城竹编起源于两宋时期,在明清时期,江苏、浙江一带的手工艺人来泰宁发展,并在当地定居和广收徒弟,并与当地的手工技艺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杉城竹编技艺。将毛竹破成片、破成丝,放到锅中用水蒸煮、晒干,编制成花瓶、食盒、箩筐、竹篮、竹席等各种生活用品、工艺品。

走马灯制作技艺

走马灯在大田乡的兴起在明朝,其常见于除夕、元宵等节日,又叫跑马灯、串马灯。走马灯由3-5年的毛竹,经过剖竹、火烤弯曲、编扎等流程编制六边形骨架,内部安装轴承,连接画有骏马或其他动物图像的画纸,装上蜡烛台以及灯座,配上灯泡,贴上图案精美的剪纸而成,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转动。

新桥风雨蜡烛制作技艺

新桥风雨蜡烛制作可以追溯到宋代,以一种方言名叫糠梢枝的落叶小灌木(这种木材直径最大不超过3厘米,会自然干枯)为主心,在主心(木棍)上缠上灯芯草、棉花,利用铁锅、炉及竹筒等工具熬油、浇注。

打锡技艺

在朱口,千百年来保留着祭拜、婚庆等重大场合,必须使用锡器的传统。至今朱口的婚俗中,仍然保留着用锡壶送洞房的习俗,两只酒壶代表着成双成对。过年习俗中,也要用锡做的祭器来谢年。工艺主要包括采坯、碾坯、放样下料、扳金成型、手工抛光、焊接、手工雕刻、錾花等,全程手工制作。

上青棕编技艺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起源于三国时代,上青棕编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破成细丝,经过穿插、折拉、编扣、打结等方法进行造型,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碧玉卷制作技艺

碧玉卷俗名"韭菜糍",相传北宋年间,叶祖洽进京赴考前,其母用韭菜、大米做成碧玉卷,为他饯行。叶祖洽高中状元,荣归故里后,为报答母亲的恩情,又大摆碧玉卷筵席宴请亲友,从此,"碧玉卷"声名大振,成为数百年来久传不衰的风味小吃。

传统杆秤制作技艺

杉城钉秤源于两宋时期,古时候制秤有多道工序,到如今由于分工细化,也仍有30多道工序。过去使用的钉秤需将石头手工磨成圆形制作秤砣,绑秤砣的麻绳由手工搓制,秤盘用竹片编成,秤的计量的纽点都是用铁锉打出。

新桥七夕习俗

新桥的七夕不仅有乞巧、晒书等习俗,最隆重的活动是七七“上桥”。七夕前,准备念佛的妇女要邀请弥勒妈妈从初一开始念弥陀,七夕清早天未亮前到村口的屋桥上,要在没有人过桥之前通过,俗称“上桥”。上桥时,桥上两边插满蜡烛,妇女们手持念珠和线香,边走边念,并不时鞠躬叩拜,如此往返七次。

(文章来源:泰宁文体旅之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泰宁入选10项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