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中国傩舞之乡民俗采风团——摄友作品欣赏
年味泰宁傩舞元宵
爱摄旅行社恭祝大家开年大吉!
泰宁,闽西北小城。北宋元祐元年,乡人状元叶祖洽托闽使张汝贤奏请朝廷改名,宋哲宗将孔子家乡阙里府号“泰宁”赐作县名,寓“泰平、安宁”之意。
▲何德先摄
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名人曾留隅、讲学于此。至今泰宁都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不曾有一丝断层。
▲宋建丽摄
泰宁三舞汇集了泰宁诸多传统风俗人文元素,最古老的当属傩舞。
傩舞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民间舞蹈,被人类学、历史学及艺术学视为活化石,是古代驱逐异*祭祀仪式的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舞蹈。
▲张之华摄
▲吴晓云摄
十几个傩舞队员披戴红色头巾,套上各式各样的面具,尽情表演着。面具花样繁多、颜色鲜艳夺目,配上獠牙、大口、犄角、火云,再加上怒目瞪眼、凶神恶煞等狰狞恐怖的表情,一个个威风神气的神灵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
稍倾,木鱼声和锣鼓声交集,队员们右手拿小鼓,左手拿锤,整齐有序地边跳边往前行,不断变换队形,来回穿梭跳跃,舞姿古朴粗犷,远古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
▲许芫芫摄
▲汪贤耿摄
▲汪贤耿摄
▲陈翠兰摄
▲李文言摄
泰宁还有一种民俗化的桥灯舞,每家出一张板凳,板凳上绑上灯连接而成,制作简单,寓意人丁兴旺,每年元宵前后耍灯,赏灯热闹非凡,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舞”。
▲徐萍摄
▲*小林摄
▲李晓刚摄
▲*文德摄
▲张兆明摄
▲宋建丽摄
▲杨建秋摄
▲徐金定摄
2月10日的夜晚,泰宁县上青乡成了欢乐的海洋。烟花绽放、鞭炮齐鸣。,一条长达.2米五彩斑斓的桥灯缓缓游动,如蛟龙出海,似银河落地。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后,成功申报为“中国最长的板桥龙灯”。龙上的灯笼里烛光闪烁,远观宛如蠕动的火龙,场面盛大,热闹非凡。
▲何德先摄
▲钱慧月摄
▲叶相如摄
▲余荣*摄
▲*解成摄
▲孙耀生摄
▲王迎宪摄
泰宁山灵水秀,孕育出的古城文化也是与众不同的。泰宁的早晨是宁静的,而泰宁人的生活是有节奏的。公园里,有很多人在锻炼身体,一些老人坐在石凳上悠闲自得地聊着天。浓缩在古建筑群中的风情画卷,浮世绘一般地滋润小城人家,两千多年来,没有人愿意炫耀这片小小的空间。走在街头,你会感叹,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仿佛都透露出一股历史的味道。
▲张之华摄
▲杨捷摄
▲张兆明摄
▲许芫芫摄
▲吴晓云摄
▲*小林摄
▲*解成摄
建于明天启年间的“江南第一民居”尚书第古建筑群,年代跨度已逾年,大到门楼砖墙、石梁枋,小到窗框、斗拱、菱砖,到处镌刻了人物、飞禽、花鸟卷草等高浮雕图案,刀法或圆活或豪放或简约栩栩如生,无任何多余刀笔。现在全国各地打出“古民居”旅游牌子的不少,但多建于清朝至民国,真正建于明代的不多。泰宁明代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住宅“尚书第”,则连周围的民居、古巷及古井一同完整保存下来,这在全国实在不多。
▲张茵摄
▲孙耀生摄
▲徐旭生摄
▲叶相如摄
望着这青山绿水环绕着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不由地让人产生出这样的感叹:只有智慧的人类,才能把这山这水这房,如此有机地镶嵌在一起。
最后,附上我们的合照以及热情摄友的倾情“代言照”。
愿我们下次再见。
泰宁花絮小镇美丽的打水姑娘。
徐老师出演大片《民以食为天》
别有风味的祠堂午餐。
抢占最佳机位。
饭前依旧不忘摄影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