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嘉靖年间,倭患问题在东南沿海一带较为严重。倭寇侵扰江浙、福建、两广地区,对东南地区的社会安定与发展造成极大损害。嘉靖年间,明朝停止与蒙古互市,蒙古多次单方面的贡市请求均被拒绝。
明蒙之间多次因为互市闷题在边疆地区发生摩擦,终于在嘉靖二十九年酿成"庚戌之变"。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兵临城下的困境,明廷在北部严守九边,修整边关,修建关镇,进行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
倭寇和蒙古相继侵扰边疆地区,使嘉靖朝边防告急。面对国家边疆混乱的现状,统治者迫切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军事措施,用以平息混乱。
倭寇问题一直伴随明朝始终。发生在元末明初、嘉靖时期和万历年间的倭乱,对明朝沿海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同的历史时期,倭寇的性质和成分不同,形成的倭患问题的严重性也大不相同。
一、“南倭北虏”问题
1、倭寇问题和海疆局势
十四世纪,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政权之间互相攻伐,建立政权的嫌仓幕府和其后的室町幕府并不能完全控制分裂的局面,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统治。
在战争中战败的武士和难民,与沿海地区从事走私活动的商人相结合,展开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劫掠,这就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再加上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部战败逃亡海上。
为荡平倭寇,明太祖一方面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在沿海地区加强海防,划分海防区域,在沿海地区筑城并置官调兵,防御倭寇。明太祖依靠强盛的国力,迅速使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得到稳定。
宣德之后,因承平日久,明朝武备渐渐废弛,到嘉靖时,倭寇问题成为威胁海疆的大问题,形成了嘉靖大倭寇。
2、明蒙关系和北部边疆形势
土木之变后,也先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景泰四年登上汗位。也先在位不到一年就在内乱中死去,随即也先及其父辈的努力武力使蒙古取得暂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蒙古又恢复到四分五裂的局面。
直到达延汗再次完成了对东蒙古的统一,并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整顿。在达延汗死后,汗权衰落,汉庭在右冀蒙古的打压下东迂。
右翼蒙古的止默特万户俺答汗在嘉靖年间势力幅起,成为蒙古封建主中实力最强的一位,短赫一时。经历了多次局部统一之后,东蒙古军事力量得到加强,领导者开始谋求经济上的发展。
二、明朝的军事措施
1、改善漕粮运输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之后,明廷认识到正是由于京师北部边防薄弱才使得俺答汗得以越过北边防区,率领大军,进入京师附近,威胁京师安全。为加强北部边防,故设置蓟辽总督一职,驻药洲。
嘉靖三十三年,因密云靠近京城,又离石塘略、古北日、墙子岭相距不远,故总督改驻密云。密云地区的军铜依靠密云河运输。密云河本白河上流流经密云城而得名,白河顺牛栏山而下,并与潮河交会。
但是从通州到牛栏山这段是用车挽行,所走为陆路,故此劳费甚重。鉴于这种情况,为节省运饰的人为物力,故大发军卒疏竣潮河,使得潮河水直达通州。
故此灌运路线直接从通州至潮河而上进入密云河,中间不用陆运,直接走水运,大为便利,且省运费。
2、开屋荒地以实军粮
明朝中期因卫所制度的破坏,造成军队人数的不足。为补充兵源,明廷实施募兵制。嘉靖时期空前严重的边疆危机造成的连年军事冲突化及募兵制的施行,使得军队人员数量激增。
为增加粮食供应,保障军队供给,时任勤迂总督的刘焘提出“开荒恤军”的建议。经过勘探调查,刘焘指出蓟镇沿边一带地区山形平坦,可耕之地多,如果开星耕种,对于边关粮食供给实为有益。
指令下达之后,嘉靖四十四年的秋季,密云兵备金事张守忠报称,密云所管辖的墙子岭、古北曰,在春季修远之时,拨出来一部分军士开星荒地,进行耕种,秋收之际,开荒耕种果有成效,收获颇丰。
3、对三卫的抚赏
明设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于兀良哈故地,以羁麽兀良哈蒙古。因兀良哈蒙古与明朝北部边境和北元蒙古相连,地理位置重要,故此兀良哈蒙古也是明朝作为抵御北方蒙古的第一道藩篱。
兀良哈蒙古对明朝进行朝贡,并向明廷传递北元蒙古的信息,作为外哨为明廷之耳目。尽管兀良哈蒙古与明廷之间有摩擦,但是并不影响明廷对三卫的羁糜。
尽管兀良哈这道藩篱己经不能起到抵御北元蒙古的作用,但是明廷对三卫的抚赏依旧不断。对三卫进行抚赏不是靖边的上策,既然如此,就更应该合理抚赏而不是滥赏。
更甚者,在抚赏银两不足的情况下,剥削压榨军士粮饷以此媚蒙古,使得蒙古气焰愈识,而明军军士粮饷不足,士气疲惫。
嘉靖年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明朝南北两边常年与倭寇和蒙古产生军事冲突。南北同时进行兵事,这种巨大的战争消耗,是国势渐衰的明朝所不能承受的。嘉靖时期的边疆危机,产生了良好的军事措施,在御倭战争又中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