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工夫茶的代表是潮汕人,那么擂茶的代表无疑应是客家人。
在客家的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客家人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说法。客家擂茶不仅是甘南客家人日常生活必备,也是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必饮的茶品。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有健脾养胃的功能。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三国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泄,刘备到处求医寻药不济事。有客家老婆婆闻知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乡亲制成大量擂茶,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客家擂茶从此更是盛名远播。
客家擂茶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之一,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因其历史悠久,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
如今,在中国客家人分布的福建将乐县、宁化县、泰宁县、广东陆丰市、揭西县、陆河县,湖南、江西和中国台湾的部分地区都仍保留着传统的擂茶文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也已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草药、粉、芝麻、黄豆、花生、盐等,有些地方还会加入茶叶。茶叶包括茶树的叶子、野生植物的嫩叶,采摘后洗净、焖煮、发酵、晒干备用。
传统的擂茶制作中,需要用到客家人的“擂茶三宝”,即:擂钵、擂棍、捞子。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食材,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在擂茶过程中,必须用双手持续发力,因此擂茶人经常会汗流浃背。
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再倒入少许高山茶油搅拌稍许,甘润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擂茶通常可以食清茶、加料吃以及做成擂茶拌饭。
吃清茶,即以勺舀茶汤入中型碗中,不另加配料直接食用;
加料吃茶,先将米香或米铛放入中型碗约1/3,再以勺舀茶汤入碗中加至七分满,再加入拨完皮的熟花生,在加入各种炒青菜,炒豆子等配菜即可食用;
擂茶拌饭,以半碗饭,加入各种青菜配料,再用勺舀茶汤混合食用。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饮茶方式从吃茶、喝茶到品茶、艺茶。而客家擂茶,是吃茶、喝茶的历史阶段用茶形式的融和,是茶文化的历史痕迹的反映。
客家擂茶将茶叶与其他配料放在一起擂磨混合,这是西晋以前吃茶阶段延续至今的真实写照;客家擂茶在制作过程中将茶叶磨细再加水混合的过程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客家擂茶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态的饮茶方式,因此也被称为中国茶文化中的“活化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