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还在广州工作时,认识了一位福建朋友。有时候,这位福建朋友会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每次一登门,他便会拿出一套茶具,泡上一壶铁观音或者乌龙茶,让我体验一把福建人的茶文化。
福建境内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山地、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种地形,不利于稻谷、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却很适宜种植茶叶,有道是“名山出好茶”。比如武夷山出产的大红袍,安溪出产的铁观音,都在全国享有盛誉。
从宋朝以后,随着全国气候由暖转寒,使得福建的茶叶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就连皇帝专用的贡茶,都由浙江出产的“顾渚紫笋”,改为了福建出产的“建安茶”。北宋名臣欧阳修都说了:“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京师里达官贵人饮用的茶叶,便是从福建千里迢迢地运来的。
福建的茶叶,甚至影响了历史进程。
我们知道,宋朝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在全国沿海地区设立了20多个港口,其中就有福州港。福建生产的茶叶,便通过福州港、漳州月港等地,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海外,畅销到西方国家。可是到了18世纪,清朝实行海禁政策,规定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福建的茶叶,不得不通过陆路转运到广州,再卖给西方商人。这在无形之中,抬高了茶叶的价格,削减了西方商人的利润,对西方国家形成了贸易逆差,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流到了中国。
英国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销售鸦片,最终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年,英国与清朝签订《南京条约》时,极力要求中国开放5个通商口岸,其中之一就是福州。英国人希望直接在福州就可以购买他们梦寐以求的福建茶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境内出产如此优质的茶叶,福建人很容易就形成了喜欢喝茶的习俗。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宁可百日无肉,不行一日无茶”;在闽北,也流传着一句“宁可三日无粮,不行一日无茶”的俗语。在福建人的心目中,喝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喝酒,堪与吃饭相提并论。
来到福建,你会发现,在企业里面,上至老板,下至职员,他们办公桌有大小小,有豪华有简朴,但无一例外都会摆着一套茶具。甚至连门卫室的保安,都有一套茶具,他们一边看着过路车辆,一边悠然自得地喝着茶……
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喝茶的爱好,但极少有人在早上喝茶。广东人所谓“喝早茶”,只不过是去茶楼吃早餐。虽然一杯茶是少不了的,可他们更看重的是各式精美的点心。而在福建南部,许多人就有喝早茶的习惯。厦门六区之一的同安,就很喜欢喝早茶,有道是:“清早一杯茶,赛过吃鱼虾。早上茶一杯,胜似吃雄鸡。”
福建人喝茶,有哪些“门道”呢?
福建人喝茶,非常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水要以山泉水为最佳,火以炭火为最佳,茶具则以紫砂壶为最佳。我们知道,经常使用的茶具,里面会结上一层茶垢。福建人认为,这层茶垢是茶具的精华,茶垢越厚,说明茶具越宝贵,爱惜得不得了。
福建人请你喝茶,一般不说“饮茶”,而说“吃茶”。这是因为,以前福建人是真的将茶叶作为食品食用。这就是擂茶。擂茶里面,除了茶叶,还有花生、绿豆、芝麻、绿豆等配料,食用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如今福建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还保留着吃擂茶的习惯。而在不吃擂茶的地方,主人也会在茶杯旁边摆放一些甜食、糕点,作为“茶配”。
在泡茶时,要先将清水烧沸,将茶壶和茶杯烫热。随后,是冲泡茶叶。这时候,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是为“高冲”。茶叶泡好后,主人亲自将茶水从茶壶里倒入茶杯,这时候茶壶和茶杯的距离要比较近,是为“低斟”。如果请你喝茶的是闽南人,客人不止一个,他便会在斟茶时将几个茶杯相挨,来回斟至七八分,是为“关公巡城”;茶壶里剩下的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是为“韩信点兵”。
斟茶完毕,主人会等客人先端杯子,然后才自己端杯子,这与酒桌上的“先干为敬”截然相反。
有意思的是,在福建,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往往以右手中指、食指在桌子上轻轻敲打3下,表示尊重。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礼仪,流行于福建、广东一带,据说与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有关,是否为真,有待专家考察。
怎么样,这些喝茶礼仪是不是让外地人看不懂,稍不注意就会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