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古称博广池,俗称冀衡大洼、千顷洼、冀州海子。它是镶嵌在冀东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有“东亚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之美誉。在大自然和历史岁月的滋养下,衡水湖形成了诸多秀美而内涵丰厚的人文景观,比如“吴堤烟柳”“汉垣秋望”“竹林旧迹”等。
竹林旧迹,是指位于冀州北关外衡水湖中的竹林寺旧址。
竹林寺旧址距衡水湖南堤约三百米,四周被湖水环绕,上面绿树葱茏,像一座水中的绿洲,当湖面上有淡淡的雾气时,绿洲时隐时现,似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虚无缥缈。据史料记载,竹林寺是为纪念西晋时做冀州刺史的竹林七贤之一山涛而修建。魏晋时期,山涛和嵇康、阮籍、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皆为当时名士,他们的性格狂荡不羁,不与流俗为伍,因常聚在山阳县的竹林中饮酒唱和,世称竹林七贤。山涛做冀州刺史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传说在他死后冀州百姓在这里为他修建了祭祠场所,后来演变为寺院,名曰竹林寺。
冀州古竹林寺四面环水,南有一狭长通道通往堤岸及冀州北关。古时在夏秋时节,北关外的湖面上空经常会出现海市蜃楼幻景,竹林寺的影像被投射到上空,因此又名“悬空寺”。民间据此还演绎出了冀州“悬空寺”和人参娃娃的传说。嘉靖二十八年(年),一位叫刘世盛的赵州籍进士到冀州走马上任,他在冀州做了五年知州,任内增修了内城东门,设立惠民药局,据考还重修了北门外竹林古寺。重修竹林寺之举,源于这一年的八月十六,他在海子边有幸看到了“冀州八景”中的“紫薇夕照”幻景,幻景中出现了竹林古寺:紫薇山下茂林修竹,古寺梵钟,还有高僧踏云穿行其中。他看后惊喜地认为是曾任冀州刺史的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显圣,就毕恭毕敬地对天叩拜,写诗记下此事,并请画工画下了所见幻景。其诗写到,“嘉靖之岁在甲申,时为八月初吉辰。冀州北见竹林寺,苑如图画开花旻。岧峣玉殿山中起,琼楼缥缈烟霞里。耳畔如闻钟梵声,云中半露松篁尾。冥冥法界近诸天,玄虚别是一乘禅。老僧往来碧云际,姓名哪得世人传。偶尔一看还没去,匆匆难可频相遇。烟空云散天依然,林耶僧耶定何处”。不久,他依照幻景,请工匠重建了竹林寺。
《冀州市志》载:“竹林寺古迹址,位于冀州镇北关村东北米处。最迟建于明代,清朝末年,百姓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修竹林寺,该寺于年被洪水冲毁,有址无迹。寺内铜佛像原存县文化馆,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仅存一碑,现由冀州市文管所收藏。”这块古碑为乾隆十七年刻,碑文为“冀为古郡城,内外不少名刹,东有泰宁,西有开元,南有南禅,而称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为首焉。”
年秋,冀县六师党支部就诞生在竹林寺内,这也是冀州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它领导了六师的红色学潮,成为冀南的三个革命策源地之一。年,著名画家赵望云受天津《大公报》之约,在冀南旅行写生,当走到冀州北关外时,古老的竹林寺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创作了一幅“冀县城北竹林寺图”,画面上的竹林寺显得有些沧桑破败,山门上的青瓦苔藓斑驳,杂草丛生,一位农夫背篓从寺旁走过。此图所表现的应是清末所建竹林寺的风貌,因寺院后来毁于洪水,所以赵望云的画作给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冀州市二铺村在衡水湖滨投资修建了旅游景区灵秀山庄,并参照乾隆年间竹林寺木刻图,在山庄内重建了竹林寺,为衡水湖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