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五代十国时期谁最懂军官专政对朝廷的危害,那恐怕便是赵匡胤了,如果历代开国皇帝比出身的话,赵匡胤恐怕仅仅优于刘邦和朱元璋,赵匡胤的祖父赵敬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涿州刺史,父亲赵弘殷也不过是一个厢指挥使。
然而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却在短短十几年之类完成了底层豪门到开国皇族的转变,其中最大的功劳当然要归咎于五代十国时期特有的‘禁卫军选举制’,赵匡胤的老上司郭威篡夺后汉,赵匡胤自己篡后周用的都是类似的法子,即引发兵变,以手中士卒倒逼皇帝禅位,为了避免宋朝成为继后周以后的第六代,公元年,赵匡胤把诸将领请到了开封皇宫。
《续资治通鉴·宋纪二》记载赵匡胤喝着喝着突然来上了这么一句:“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吓得以石守信为首的北宋诸将急忙问道:“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赵匡胤见情绪到位了,借着酒劲抹了两把眼泪,朝诸将委屈的说道:“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一句话可谓是杀招,宋太祖黄袍加身背祖自立这件事别说此时,哪怕是两宋三百年,除了民间流言,满朝文武都没人敢拿这件事说事,听得石守信等人是汗毛直立,知道今天是必须做出一个选择了。
很多人不懂为什么宋太祖这么一说,众将士就自己交出兵权了,其一,宋朝此时刚刚建国,在宋太祖的淫威下社会还算安定,士卒经过五代十国混乱的战争早已心生厌弃,不愿意继续造反为乱,就算石守信等人不满宋太祖的决定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他谋反。
其二,宋太祖这段话能提炼出两个重点,‘卿等固然’,即我并不想那你们开刀,只要你们乖乖配合,宋太祖就可以给你们一场富贵,‘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宋太祖很清楚的知道黄袍加身时被加身者的处境,如果不从,恐怕立马会被杀掉,因此这个叛乱,只要有部下来劝你进一进了,你叛也得叛,你不叛也得叛。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石守信等人一听便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匆忙询问:“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赵匡胤也不客气,明明白白的告诉诸将领,我就是要把你们的兵权收回,你们自己看的办吧,还是《续资治通鉴·宋纪二》记载:“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然而等真正要收兵权时,赵匡胤的内心却产生了动摇,这便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了避讳,因此才改名赵光义,两人从小同甘共苦,‘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都有赵光义的参与,作为北宋手握兵权最大的皇室将领,赵光义当然也在‘释兵权’的名单中。
但就如同刘邦信任诸侯王、朱元璋信任藩王、李渊信任李世民一般,赵匡胤决定给皇室保留一股军事力量,那自然得是自己最亲近的皇弟赵光义,因此赵光义也成为了‘杯酒释兵权’中唯一一位没有被夺去兵权的高级实权将领。
然而就如同七国之乱、靖难之役、玄武门之变一样,公元年十月壬午夜《宋史》记载,赵匡胤晚年病重,急召四子赵德芳和赵光义入皇宫议事,兄弟二人在皇宫中彻夜畅谈,同饮共眠,不久后赵光义屏退众人,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在万岁殿驾崩,而赵光义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后并没有想着给兄长收尸,反而是以一个绝对的速度登基。
《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即皇帝位,改名炅。
这个晋王指的便是赵光义,烛影斧声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至今存疑,比如赵匡胤为什么召四子赵德芳而不是皇长子赵德昭,是不是当真如“金匮之盟”所说的那样,赵匡胤打算传为给赵光义?
而赵光义即位后并没有因为‘烛影斧声’而碰到谋逆之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赵匡胤的官职,殿前都虞候、同平章事兼中书令、泰宁军节度使可以说是军权,政权甚至是禁军都抓在手里,就算有人对‘烛影斧声’表示疑惑,手中也没有足够的士兵支持他谋逆,因此只能默认赵光义即位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