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乾隆山西志辑要
TUhjnbcbe - 2024/8/11 12:42:00
专治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一、泽州府与高平郡泽州府是今晋城市的前身,春秋时是晋国属地,战国时属韩、赵两国;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始为上党郡高都县;晋代升为建兴郡,北魏“罢郡置建州”;到了隋朝,改建州为泽州……至清雍正六年()“升为府”。

泽州府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高平(长平)位于山西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自古以来为战略要地。战国时的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秦昭襄王曾亲临高平;发生在五代的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后周皇帝柴荣曾率军亲征,宋太祖赵匡胤当时是后周禁军将领,在此战中崭露头角、立下汗马功劳;唐玄宗早在做潞州别驾时就到过高平,做皇帝后又多次莅临高平巡察,十分看重高平的地理优势和战略支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泽州域内曾两设高平郡:一是北周建德三年(),并高都郡、长平郡为高平郡;

二是唐天宝初,泽州改称高平郡。

然此高平非今之高平也。因北魏改置建州时,治高都城,辖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北周更是将高都郡、长平郡合为高平郡。我想,此“高平”应是取义高都之“高”及长平之“平”。二、长平郡和盖州高平在战国时为赵国属地,谓“长平”,有曰“长平邑”。著名的长平之战即发生于此。汉朝设为泫氏县,延袭至晋;北魏置长平郡,领高平、泫氏二县;北齐时,泫氏并入高平,属高都郡。隋炀帝大业三年(),改泽州为长平郡。此长平郡和北魏长平郡不是一个概念。隋义宁二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到了唐朝,高平一度“于县置盖州”。

至贞观初,高平又从盖州改回高平县,隶属泽州。此后,五代、宋、金、元、明等皆此。唐朝置盖州,在唐高祖立唐之初。因殷商时高平曾为盖国属地,盖州即可能由此而得名。当时,盖州领丹川、盖城、陵川、高平四县,治所在高平米山(即今高平市米山镇)。米山在春秋战国已成集镇,是长平之战赵军的指挥中心。据传,赵国老将廉颇曾“积米于此”,故名米山。《辑要》亦有此说,称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米于此,土人名大粮山”,并称其为泽州和潞州之要冲,“商贾辏聚,百货咸集”。盖州虽然设置时间不长,唐贞观元年()即复并于泽州,但作为地名却流传了下来。比如《水浒传》说的是北宋末年的事,仍多有提及盖州。该书第九十一回《宋公明兵渡黄河卢俊义赚城黑夜》中描写道:宋江统兵征剿田虎。先是卢俊义率花荣、李逵、鲁智深等一举夺得陵川、高平,继则宋江来到高平,“即日与吴用、卢俊义商议如今当去打哪个州郡”。吴用道:“盖州山高涧深,道路险阻,今已克了两个属县,其势已孤。当先取盖州……”宋江道:“先生之言,正合我意。”遂传令柴进同李庆去守陵川,替回花荣等六将前来听用,史进同穆弘守高平。次日,花荣等已到。宋江即兵分五路,“杀奔盖州来,却似龙离大海,虎出深林。正是:人人要建封侯绩,个个思成荡寇功。

毕竟宋江兵马如何攻打盖州,且听下回分解”。

例图

三、城高三丈五古代的城墙是有一定规制的,但就其高度而言并不十分严格,尤其不同朝代差距甚大。

比如,唐朝都城的长安城墙高度只有6米,也就是一丈八;北宋时,东京汴梁的城墙高达四丈,超13米;北京的明城墙,据《顺天府志》记载,“下石上砖,共高三丈五尺五寸”;清朝开封的古城墙高度为11.3米,即三丈四。一般说来,都城的城墙最高,别的城都要比都城矮,城墙高度多为8~10米。及于高平城墙,《辑要》载明,“城周四里,高三丈五尺”。高平城不大,城高三丈五可算是够高的了,这与当时的太原府、潞城府的城墙一样高。同在山西的平遥城要比高平城大得多,明洪武三年(),平遥城的扩建奠定了现存城墙高“三丈二尺”的基本形制,明清两代先后有20多次维修,城墙高度基本保持在10米左右。不过在乾隆年间,不知何故,山西竟有不少城墙高得出奇。据《辑要》记载,平遥城城墙“高三丈八尺”、交城城墙“高四丈余”自不在话下,惟翼城县的城墙“高六丈”令人惊异,许是地势所就“四面悬崖"之故,亦不可知。“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辑要》亦载明,高平城“池深一丈”,应不谓不深。然而,若较翼城的“池深数丈”,则不可同日而语。翼城也太个例了。

四、丹水流长丹河是黄河北岸沁河最大的支流,古称泫水、丹水等,全长多公里,流经晋城市和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因发源于高平丹朱岭,故名。丹朱岭,位于高平北45里,是长治市与晋城市的界山。丹朱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关于丹河名称的来源,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多年前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赵卒40万,河水被血染红而得名。此说见晋代程玑的《上党记》。《上党记》载言:“秦坑赵众,流血成河,由是俗名为丹水。”今读《辑要》,始知还有一说,即“丹河源出发鸠山,经县境自西北而东南,入凤台县境,合白水泻于沁,上党诸山之水建瓴而下,暴雨辄涨二三丈,涌赤土,水色如丹”。因“涌赤土,水色如丹”而名丹河,此说其实早有流布,如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就明言:丹水每遇暴雨,“浮沙赤赭,水流如丹,因名。”如此等等,只是我孤陋寡闻,未曾

1
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山西志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