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惊艳中国的南北方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会传染 http://m.39.net/pf/a_5743667.html

在成长过程中

一起分享专业、实用、有趣的亲子新知与体验

大手牵小手,幸福向前走!

这几天,全国普遍降温

江浙沪包邮区在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

东北的小朋友已经在雪地里堆雪人了

广州的孩子连厚毛衣都不用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差异果然很大!

孩子们一定也很好奇

在千里之外的地方

小伙伴们的生活状态吧!

手手君最近看到一篇好文

用很多壮美的图和科普知识

详细讲解了中国南北方的气候人文差异

推荐大盆友小盆友一起阅读!

本文授权转载自:星球研究所(idingqiuyanjiusuo)

中国有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在如此广袤辽阔的疆土上地域差异将是永恒的话题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南北差异中国人常以北方人、南方人自居却极少自称为东部人或是西部人人们也热衷于创造各种各样“南X北Y”的句式包括但不限于气候南涝北旱、交通南船北马物产南橘北枳、饮食南米北面语言南繁北齐、文学南骚北风性格南婉北爽、武功南拳北腿甚至南帝北丐、南慕容北乔峰南武当北少林、南武功北太行......大到地形、气候小到穿衣、饮食无不被拿来品评调侃甚至发展为唇枪舌战那么在这场激烈的“南北之争”背后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呢?01热量南北之争的根源要追溯到1.5亿千米外的太阳它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能量相当于每秒燃烧万吨煤炭但地球并未将这些能量均匀分配在太阳直射的低纬度地区地表单位面积接收的能量较多而在太阳斜射的高纬度地区单位面积接收的能量较少这种规律被称为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示意,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在中国三大自然区中东部季风区南北跨度最大从北端的漠河到南端的曾母暗沙跨越纬度49°39′这带来了南北之间的热量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其中东部季风区南北跨度最大,因而南北向的纬度地带性是导致其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图中突出显示的为东部季风区范围,并标注了东部季风区1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大兴安岭北段1月平均气温-30℃最低甚至可达-52.3℃是一片冰雪的莽原(请横屏观看,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冰雪风光,摄影师

刘兆明)▼到了最南端的南沙群岛1月平均气温可达25-26℃已经是没有冬天的热带风光(海南槟榔园,摄影师

高扬)▼根据这种温度的差异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划出9条温度带奠定了中国南北差异的基础(中国东部气候带划分,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热量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大洋海水的比热容约为陆地岩石和土壤的12倍因而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岩石和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海水却“波澜不惊”因此在大致相同的纬度上夏季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温度则低于海洋海陆之间温差造成的压力驱使着大气在两者之间往复形成季风(东亚季风的形成和方向示意图,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冬季风寒冷干燥从亚洲内陆开始横扫华夏夏季风则温暖湿润携带水汽从东南沿海一路北上不断成云致雨随着距离的增加水汽逐渐减少就造成了南北之间降水量的差异(中国东部年均降水量分布变化示意,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可达到毫米以上(泰宁古街,摄影师

林大佺)▼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也在-毫米之间而当夏季风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此僵持更会形成绵长的梅雨(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雨季,摄影师

杨照夫)▼充足的降水让南方河湖众多尤其在地势低平的长三角地区河网密度可达6千米/平方千米以上(请横屏观看,南方河网密布,摄影师

凌齐亮)▼相比之下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只剩-毫米仅有长江流域的一半河网密度普遍低于0.5千米/平方千米不足长三角地区的1/12(*河,摄影师

李珩)▼降水的力量还塑造了南北不同的地貌南方多低山丘陵成分多样的岩石在水流的冲刷下形成多样的地貌景观粤北山区红色的砂岩和砾岩形成丹霞地貌(请横屏观看,丹霞地貌,图片来源

VCG)▼而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分布着万平方千米的碳酸盐岩日复一日的滴水穿石形成世界最大的岩溶地貌(请横屏观看,广西桂林会仙,岩溶地貌,摄影师

*一骏)▼相比之下北方的大片区域则属于构造上的盆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厚达-米的沉积物形成了华北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上,京广铁路和京广高铁并行,摄影师

石耀臣)▼构成华北平原的沉积物来源于*河中游的*土高原这里堆积着厚-米面积达到50万平方千米的*土是全球最集中、最大的*土区夏季的暴雨冲刷大地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特点(*河与*土高原,摄影师

许兆超)▼热量与降水从南向北逐渐变化形成若干条界线包括1月0℃等温线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这些界线几乎在一个狭窄区域内重合其中的一条山脉和一个水系便成了中国南北天然的分界线秦岭-淮河(请横屏观看,秦岭,摄影师

李顺武)▼强大的季风遇到这条岿然不动的山脉也不得不放慢南来北往的脚步让南北的水热差异被进一步拉大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南北生灵演化出迥异的面貌02生灵绿色植物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自身的化学能供养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每种植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幅度中国南北气候、地貌差异巨大由此产生了南北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国东部植被区划,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大兴安岭位于干冷的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2℃以下漫长的冬季可长达余天而落叶松属的植物具有强大的根系即便是在沼泽化、具有冻土层的土壤中也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并且能在短暂的时间里通过强烈的光合和蒸腾作用迅速生长形成广阔的森林(请横屏观看,大兴安岭森林,摄影师

刘兆明)▼即便到了华北地区秋冬仍旧寒冷干燥不论是乔木、灌木还是草本植物通过落叶枯萎进入休眠状态直到春季才再度长出新叶当花草树木凋零就创造了秋季丰富的色彩(八达岭长城秋色,摄影师

潘伟光)▼而进入华中与华南地区也就进入了湿热的亚热带年平均温度升高到16-20℃年降水量也飙升至-0毫米全年充足的水热条件让植物无需再落叶休眠造成了常绿长青的现象(广西的森林,图片来源

VCG)▼继续向南则到了地处热带的中国南端这里的水热资源最为丰富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而水也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物质热带植物因此进入“疯吃猛长”状态在加速的生命循环中演化的速度同样加快形成更为丰富的物种(三亚热带季雨林,图片来源

VCG)▼水热条件的差异对动物的影响同样显著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披上厚重的皮毛成为哺乳动物的御寒首选此外增大身体的体积以降低相对体表面积可减少与外界温度的交换因此东北哺乳动物体型偏大如东北虎的体长就比华南虎长1-1.5米体重更可达到其两倍(东北虎,摄影师

宋新子)▼秦岭-淮河以南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常绿的森林为动物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以及一年到头不断供的食物因此森林里的树栖生物种类繁多尤其是四肢灵活、头脑发达的灵长类(滇金丝猴,摄影师

丁宽亮)▼而南方河湖众多淡水资源丰富中国的5大淡水湖中4个都在南方地区仅湖泊中的天然水产品捕捞量就占全国淡水捕捞量的20%(太湖巨网捕鱼,摄影师

潘成)▼大量的水生动物还包括-余种水鸟占全国鸟类物种总数的10%以上(请横屏观看,府河湿地,图片来源

长江日报供图)▼热带的雨林和季雨林中树木的高度可以达到50-60米相当于20多层楼的高度从树冠到林下形成丰富的层次为更多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双角犀鸟,摄影师

孙晓宏)▼而当人类出现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同样产生了南北差异03人类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务因而民居墙体更加厚实内部有更厚的保温层玻璃窗也要做成多层以防止热量的流失(山西吕梁民居,摄影师

崔永江)▼华北地区年降水量仅有毫米左右人们不用过于担忧屋顶积水因而多采用平顶屋顶之上还可用于晒制粮食(河北保定,农家小院在屋顶晒玉米,图片来源

VCG)▼南方气候暖热建筑无需特别厚的墙体甚至会在中空的墙体中加入隔热的沙子以隔绝外界的热量同时南方民居门窗更大有利于通风散热(网师园,摄影师

罗铭)▼频繁的降雨使得倾斜的屋顶对于排水至关重要(南方的屋檐,杭州富阳龙门古镇,摄影师

潘劲草)▼吊脚楼通过将居住部分抬高悬空起到通风干燥的作用是适应湿热环境的典型建筑(湖南湘西吊脚楼,摄影师

刘辰)▼甚至在建筑物的颜色上南北也产生了明显差异北方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多采用鲜明的对比色如朱红色的墙体、蓝色的琉璃瓦在冬季单调的色彩中更为醒目(北方建筑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天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摄影师

陈国曦)▼

而青山绿水

花草艳丽的南方建筑则多采用淡雅的颜色成为一副背景融入自然之中(清晨的婺源,徽派建筑多采用白墙黛瓦,是南方建筑用色的典型代表,摄影师

陆雨春)▼当建筑聚集成群南方多水的特性让临水而建的房屋、道路形成了优美的曲线(苏州阊门雪景,摄影师

伍敏君)▼北方的平原之上没有过多的地形限制为了获取更多光照、减少遮挡房屋普遍坐北朝南、整齐排列形成横平竖直的街道(冬日山西平遥,摄影师

翟鸿宇)▼水资源的南北差异也让南北的交通方式不同南方可利用的水资源更为丰富全国航道的近80%都分布于南方各省因而船舶的使用率更高(江苏淮安,京杭运河新港二期码头,图片来源

VCG)▼多山的特性则让南方修建铁路、公路时需要架设更多、更大的桥梁挖掘更长的隧道(广西桂林阳朔的铁路桥,摄影师

*一骏)▼南北气候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南北方的农牧业农作物的生长依赖着热量的积累一年内气温≥0℃的日均气温总和被称为积温东北地区积温<℃许多作物无法生长但山地森林面积广阔充足的降水、较低的蒸发让这里的地表水资源充足因而渔猎一直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吉林查干湖捕鱼,摄影师

付丽华)▼另一方面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得以较好地保存在土壤中形成肥沃的“黑土地”在东北平原短暂的夏季农作物依靠土壤的肥力迅速生长仅黑龙江一省生产的粮食就可占全国商品粮的1/6(黑龙江双鸭山,三江平原的农田,图片来源

VCG)▼*河下游平原以及海河、淮河两岸积温大于℃因而普遍种植喜温耐旱的作物小麦的产量占全国的58%以上(华北农田,摄影师

陈俊杰)▼秦岭-淮河以南水热条件就更加优越积温大于5℃加上降水量可以达到-1毫米让这里成为水稻的适宜耕种区(贵州省丹寨县梯田,摄影师

姚朝辉)▼此外茶、竹、油菜等亚热带作物遍布东南丘陵地区(木坑竹海,摄影师

李琼)▼南部沿海地区积温>0℃橡胶、棕榈、甘蔗等热带作物以及香蕉、芒果、椰子等热带水果可以在这里生长(甘蔗收获,摄影师

姚朝辉)▼随着热量和降水的增加种植制度也从东北平原的一年一熟到长江流域的一年两熟再到南岭、海南等地的一年三熟(中国东部的种植制度及热量条件区划,积温是指日平均气温≥0℃的时间里日平均气温的累加值,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气候造成的农业格局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中国东部主要粮食作物区划,制图

巩向杰陈睿婷/星球研究所)▼北方地区被面食所统治不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生日聚会一顿饺子几乎打遍天下即便是出产大米的东北饺子也十分常见(沈阳一饺子馆的员工正在包饺子,图片来源

VCG)▼在山东半岛日常饮食中不能少了馒头(山东青岛大馒头,图片来源

VCG)▼但据此就认为北方主食单调是不符合事实的面食种类之丰富超越南方人最狂野的想象单是馒头花卷就有成千上万种造型(陕西关中花馍,摄影师

王钧)▼此外它还可以是烙饼、油饼、烧饼、煎饼(山东临沂市蒙阴大煎饼,图片来源

VCG)▼炸酱面、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扯面、牛肉面切面、揪面、刀削面、烩面......(山东沂源县手工面条,图片来源

VCG)▼以及馕、疙瘩汤、炒疙瘩、炒面片油条、麻花、包子......相比之下以稻米为主的南方地区一碗米饭才是餐桌上的主流而粘度更高的糯米适合制作各类糕点和米制品从江浙的点心到潮汕的粿品无不是以大米为原料(江苏省海安市,制作年糕,图片来源

VCG)▼除了粮食各类肉类、副食品也形成了南北对立的格局东北地区冬季室外气温往往达到零下十几度成了一座天然冰箱水果、鱼、冰棍一切皆可冰冻(抚远市冻鱼,摄影师

王寰)▼加上北方整体气候干燥食物保存时间较长北方人一次可囤上数斤的食材(沈阳,大民屯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卖葱的农民,图片来源

VCG)▼粗粝的环境下简单、粗暴、快速补充能量成为北方饮食的首选北方人的餐桌上猪、牛、羊等畜肉做成的“硬菜”必不可少(东北铁锅炖,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相比辣椒山西、山东两省的人们更热爱生吃辛辣的大葱和大蒜以此提升面食的味觉体验(山东大葱,图片来源

VCG)▼相比北方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食物可存放的时间较短加上物产供应源源不断南方人更注重食材的新鲜带绿叶的蔬菜种类多样在一餐中的比例更高(市场上的绿色蔬菜,图片来源

VCG)▼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鲜味占据主流不论是江河湖海中的鱼、虾、蟹(江苏太仓螃蟹,图片来源

VCG)▼还是清淡的莲藕、竹笋或野味、水果(江苏泰州,荷塘,图片来源

VCG)▼而同样是气候湿热的西南地区通过辣椒和花椒的使用达到祛湿、杀菌等功效无意间成就了麻辣的味觉盛宴(重庆的饮食多辣椒,摄影师

李小糖)▼除了建筑与饮食方言、戏曲、文学、画派甚至人的性格倾向、体质、面貌南北之间几乎方方面面都有着种种差异这差异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小到从一个细节中便会闪现安徽*山的夏夜暖风吹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露天的夜市上寻得一份口味与心灵的满足(安徽*山的夜市,摄影师

堂少)▼而在几乎相同的经度上纬度向北12°辽宁的大排档更多采用了封闭式的建筑(沈阳某夜市的大排档,图片来源

VCG)▼虽是差异却又如此的相似南方与北方也在逐渐融合交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南北的沟通从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像纽带般连接江南与京城(山东枣庄,船舶停靠在京杭运河上等待过闸,图片来源

VCG)▼到现代的铁路、公路连接南方与北方的都市(京沪高铁,摄影师

杨诚)▼农业科技的发展正在打破南北物产的壁垒南北人口、货物的流通带来天南海北口味的融合而像南方人委婉、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大方这些地域性格标签也不再具有代表性...1.5亿千米外的太阳仍在“熊熊燃烧”地球上的南与北也将永远有着差异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万物生灵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依然千差万别却又交织融合在同一片土地不同而和和而不同这正是中国的南北智慧创作团队撰稿:张照设计:陈睿婷、赵榜图片:余宽、任炳旭地图:巩向杰审校:王朝阳封面摄影师:*一骏梁家进

P.S.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赵济.新编中国自然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度.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科学出版社,.

[3]陈灵芝.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M].人科学出版社,.

[4]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科学出版社,.

[5]周立三.中国农业地理[M].科学出版社,

[6]郑连彬等.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M].科学出版社,.

[7]陈航等.中国交通地理[M].科学出版社,.

[8]王恩涌等.中国文化地理[M].科学出版社,.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