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抚州那些以数字命名的老地方,看看你去过几 [复制链接]

1#

随着时光日新月异的变化,抚州老城的模样在我们的记忆里早已日渐模糊。它们虽已繁华不再,甚至成为昨日*花。可是当我们漫步抚州街头巷尾,不时可以看见一些跟数字有关系的老地名,它们就象历史撒落在民间的碎片和线索,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诉说那段华美镏金远去的岁月,供我们追溯。

趁着假日,我们我们迈着寻古访贤的脚步,怀着探源求真的雅兴,整理成下面的小文,晒在网上,臭美一下,希望大家少砸些砖头,多一些商榷。

一字亭

原抚州市油毡厂(现后湖田一带),附近有一横跨在湖面上的长亭,往来赶路的人可在此歇脚。有些地方叫廊桥。因形似一字,故抚州民间喊一字亭。当年桥边还有一座尼姑庙,解放后还有几名尼姑在庙中修行。漫步在繁华的玉茗大道(不过抚州当地人还是习惯把这条路称为南湖路)上,现在湖面已被填平,修建了宽阔的城市大道。亭子也消失的了无蛛丝,但翻开抚州历史的典籍,这个,一字亭的地名却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二仙桥

二仙桥位于抚州市城区西郊,现临川四中附近,是花岗岩石砌成单孔石拱桥,式样古朴,年代无考。据传为,汉末避乱迁居临川的王方平、郭族两兄弟修建。因为他们有意修桥,却苦于无钱,只好便装扮成和尚,外出化缘募捐。王、郭二人因建桥有功,遂为铁拐李、张果老超度成仙。此河现已淤塞,仅为小溪。小桥看起来不起眼,但它的名字的来历却有着多种传说。《顺帝纪》中又记载:因二人(王方平、郭族两仙)游于临川郡,浴于此水,故桥曰“二仙桥”。

相传很久以前,二仙桥一带风光秀丽,桥下水面较宽,可过盐船等商船,河水由此流入西津河。二仙桥是现抚州高新区城西街办朱家村一带百姓进城出城的必经要道,过往人流量大,人气旺。

汤显祖在《秋日西池望二仙桥》诗中说:“池上映秋光,登临爱夕阳。镜中蒲柳色,衣上芰荷香。听雨初留展,当风一据床。倚兰延客语,高菊以邻芳。紫翠连山瞑,晴阴隔水凉。坐着人世小,仙驭白云乡。”从这首诗来看,明代的二仙桥一带水面宽阔,十里风荷,三秋高菊,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且有亭台楼阁,风景如画,令人产生无限情思。

三元楼

是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原是一座三层楼阁,全为木结构,呈宝塔型。楼的正面写上“三元楼”。后来一位福建人何德江来抚州任知府,在三元楼上写了一块金匾“元京耿耿”,以示三元楼曾为抚州的文化做出过贡献。它位于抚州市区兴鲁坊路南侧,现临川六中斜对面,虽然只是一座小楼。但在古代三元楼却是抚州城里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楼内悬着一座公斤重的唐朝铜钟,钟夫定时敲钟击鼓,以定全城居民作息时间。由于楼高钟大,钟响声远,虽十里外亦可闻。故时称“钟鼓楼”。后因楼旁建有县学,规模不大,生源就是秀才,也就40余人。由于古代考试分三榜,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员,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至明天启年(公园年)由知县曾化龙命名为“三元楼”。寄希望于生员科举考试中能连中三元。

又因百年前的旧社会抚州城里经常闹土匪,土匪抓到以后,要被砍头,头颅就挂在钟鼓楼(三元楼)上示众,所以抚州民间流传一句俗语:我是找不到人,要不我去下钟鼓楼。这是一句骂人的土话,意即人死了。

四眼井

坐落在六水桥路西端的四眼井。因井面有四个孔眼,故称。相传有承春阁(公元年建)时就有此井,即始建于唐代,且有一巷以此井为名,称四眼井巷。据说当时居住在井周边的居民就非常多,所以要4个打水孔才能方便大家取水,要不然打水孔少了取水就不方便了。四眼井在抚州百姓心中有着别样的分量。如今,四眼井没有了,被水泥抹平了。那个四眼井圈也看不到了。但是由于井名己成为地名,四眼井仍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抚州城里一道远逝的风景。

五皇殿

五皇殿是道教庙。清《临川县志》载:五皇殿建于明代,上有玉皇阁,祀玉皇大帝,陪祀张、葛、许、邱四大天相,故名五皇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五皇殿旧址之侧,建有五皇殿集贸市场,以经营布匹为主。五皇殿布市巅峰时期,是全国四大布匹市场之一,布匹经销户增至多个,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元,一时拥有“布不到抚州不齐”的美誉。五皇殿布市的迅速崛起,还给沿河路的大小百货、南杂食品市场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副食品一条街、清风门鞋帽市场等多个专业小区市场应运而生,引进业主多户。“五皇殿现象”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