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角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贫困公益援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l4oeln0.html

三角戏是流传于邵武及其周边光泽、泰宁等县的一个地方剧种,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其每场剧只有三个角色而得名。

三角戏亦称“三人士戏”、“三小戏”、“三脚戏”等。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出现于明末九龙山、武夷山茶区的“采茶灯”;二是清代江西的“采茶戏”流传过来。两种说法的时间差异,说明三角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角戏的来历,民间还有个美丽故事。传说古时候在江西一个小山村,有位牧童长年受雇砍柴、放牧。有一年寒冬,大雪封山,无法砍柴,他在一个铺满雪的岩石上伤心哭泣。泪水融化了石上的积雪,山里的狐仙深受感动,变成美女,唱起戏来,为牧童解闷。太阳出来了,狐仙对牧童说:“别打柴了,去唱戏吧!唱给村民听,为受不平待遇的人唱吧!”此时,正巧田公祖师路过,听到山里有唱戏的声音,十分喜欢,便上山与他们二人配合,合成三人唱的戏。牧童扮小生,田公扮小丑,狐仙扮小旦。有一天他们来到邵武,就在这里演出传艺。

三角戏所有剧目均取材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葛之类故事,被称为“家庭戏”,它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剧中人物无非是农民、小商贩、土财主之类,没有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因此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他们亲切地说:“三角戏没有皇帝没有官,我们越看越心宽。”这是邵武三角戏最大的特色。

三角戏的说唱道白用的是“土官话”和邵武方言,言词诙谐幽默,表演技巧颇具特色。如旦角出场均倒着走,且手舞手绢绸带,身段优美活泼;丑角多用扇子,走矮子步。其曲调分为两类:一是专曲专用,即一支曲牌只用于一个剧目;另一类是通用于任何剧目的“湖广调”。曲牌名称多以剧目名称而定,如《凤凰山》是“凤凰山调”。也有用角色名称定,如“凤凰山老包调”。还有以地名为曲牌铝箔的,如“赣州调”、“阳调”、“川调”等。无论用什么曲调,都是男女同腔。早先三角戏的器乐伴奏很独特,只有大锣、小锣、冬锣、北鼓、小钹、木鱼六种,实际上是清唱加打击乐,新中国成立后才加入竹笛、唢呐、胡琴、琵琶等。锣鼓曲调有大金钱花、小金钱花、出介、入介、长介、短介、摇介及“湖广调”的锣鼓。

三角戏最初三四个人便可以演出,乐队仅一人,称“三角班”。后来发展为“七子班”,演员、乐队各三人,打杂一人;以后又发展为“半班”,即演员七人乐队打杂三人,又称“十班”。老艺人把“半班”解释为三角戏和赣剧合二为一、各占一半的意思。为了生存和吸引观众,在演出时,上半场演三角戏,下半场演赣剧。因此直到现在,三角戏艺人都是既会赣剧又会三角戏的多才多艺之人。

三角戏传统代表作有《青龙山》、《十八滩》、《砂子岗》、《凤凰山》、《姑嫂观灯》、《雇长工》、《下南京》等。剧本没有原始手抄本,均为师傅口传。现代戏的代表作有《沿山红路》、《三世仇》、《江姐》、《三月三》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