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项援助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020/5777828.html

在张家口市怀来县有一个不大的城堡,这个城堡在辽代就是屯兵之所。由于辽国的将*经常在这里驻守,搭置*幕,故被人们称为“统幕”。后来被讹称为“土木”。就在这个不大的*堡土木堡,明代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这就是明代中叶正统十四年(年)发生的“土木之变”。这场战争作为中国古今著名失败战例,被载入北京中华世纪坛米青铜甬道上,为后人瞩目。

瓦剌的兴起。明初,远遁漠北的脱木思帖木儿被杀后,内部纷争,使蒙古势力分裂为三大部:南部的兀良哈,东部的鞑靼和西部的瓦剌。兀良哈部早在洪武年间就内附明朝,明*府在此设立朵颜、福余、泰宁三卫,但鞑靼和瓦剌仍在威胁明朝北疆。瓦剌是成吉思汗后裔。15世纪40年代,瓦剌部在其首领脱欢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脱欢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却由自己和儿子也先相继把持大权,势力日益增大,不断出兵侵扰明朝北部边境,掳掠人口和财物,成为明王朝北边的劲敌。

“土木之变”的原因。正统十四年(年)春,也先遣使臣人到北京,谎称,希图冒领赏品。明朝责其欺诈,减去马价,瓦剌十分不满。同年七月,也先因明朝通事私自许嫁公主,便贡马作聘礼,被明朝拒绝,更加气愤。于是纠集蒙古各部,自大同、宣府、辽东、甘州分兵四路向明朝进犯。瓦剌知院进犯宣府并围困了赤城。也先亲率主力部队进攻大同。明朝右参将吴浩和大同守将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败死,镇守太监郭敬、都督石亨逃回。

腐败的明朝卫所*抵挡不住瓦剌的进攻,告急文书纷纷报到京师,朝廷一片慌乱。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明朝的朝*实际上操纵在太监王振手中。王振,祖藉蔚州,宣德年间,自宫后进入皇宫,由于他识得几个字,又善于奉迎,很快就成为太子朱祁镇的心腹。朱祁镇即位后,又受到重用,正统年间任司礼太监。王振大权在握,独揽朝纲,专横拔扈,以周公自比,事事不经过英宗,出语便称圣旨。英宗称他为“先生”,公侯勋爵则称他为“翁父”,大臣见了他都要下跪叩头,争着向他行贿免祸。他凭借在东宫侍奉过当太子时的英宗朱祁镇的有利条件,控制了9岁登基的英宗皇帝。瓦剌进攻大同、宣府的消息传到王振的耳中,他考虑到大同离其家乡蔚州不远,害怕瓦剌入侵会掳掠他在家乡的财产,同时也企图侥幸取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因此极力主张英宗亲征瓦剌。他向英宗说,昔时成祖御驾五次亲征漠北,扬威塞外,我皇也应效法成祖,亲征瓦剌,立功扬名。此议一出,即受到众多大臣的反对。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极力劝阻,指出当时兵马粮草不足,一时难以备齐,不应草率出兵亲征。但明英宗受王振挟持,又且年轻好胜,一听说打仗甚觉有趣,便拒绝大臣们的劝阻,令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贸然决定亲征,并命令有关部门3天内准备完。在各方面的准备都很不充分的情况下,英宗就亲率50万大*,于正统十四年(年)七月十六日,仓促离开京师,挥师大同。

“土木之变”的过程。英宗、王振率*出征迎敌,由于准备不足,士兵平时缺乏训练,一开始就士气低落,加上天不作美,行*途中风雨交加,道路难行,明*刚出居庸关,未到宣府,粮食已经接济不上。八月初一,明*在急风苦雨中到达大同。瓦剌*在各路战场都主动出击,惟独闪出大同一路,目的是引诱明*深入重围,而故意撤出塞外,待机袭击。明*进入大同后,王振听到前*宋瑛、朱冕全*覆没的消息,感到十分恐惧,由原来的侥幸取胜一变而为逃跑回避,急忙劝英宗朱祁镇班师回朝。英宗此时也无计可施,急令退兵。随*大臣都主张由紫荆关入塞,但由紫荆关入塞,须经由王振的老家蔚县,原来他本想让英宗顺便到他家乡过路,以向家乡父老炫耀其权势,但后来一想,这么多士兵到了蔚县,必将踏坏他家的庄稼,所以当大*向南行进了40多里后,又临时改变主意,命大*自原路折回,改道宣府,由原路回京。这样一来,明*退到宣府镇狼山时,已被瓦剌*追上。王振命恭顺侯吴忠以及其弟吴克勤迎战,结果全*覆没,二将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领4万明*增援,在宣府鹞儿岭又被瓦剌*打败,全*溃散。八月十三日,明*退到宣府的土木堡,此地距怀来城(今怀来县旧怀来城)仅20里,众人都想赶到怀来城安营,但王振因有辎重车余辆,在后未到,遂命明*在一无水源,二无险可守的土木堡扎营。第二天,瓦剌大*追到并包围了土木堡,还将土木堡南面的一条小河也占据了。50万明*被瓦剌*团团包围了两天,人马断水,众*饥渴,连掘三四十处,掘地三四丈也不见一丝泉水,人心更加混乱。但狡猾的也先见明*人多势众,难于硬攻,便于八月十五日派人向英宗下书诈和,声称中秋佳节,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两国应该以休兵言和为好。明英宗、王振于困境之中,不辨真伪,信以为真,马上复信同意议和。王振还立即命令明*移营取水。这时的明*兵疲马困,斗志低落,见王振命令移营,马上争相奔逃,将官禁止都禁止不住,一时队伍大乱。明*南行不到三四里,只见瓦剌大*又四面冲杀过来。原来,也先采用的是诈和之计。明*见瓦剌*的铁骑勇猛无比,更是争相逃命,互相践踏。瓦剌*见状,更加猛烈地向明*杀戮起来,直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明*50万大*死伤过半,骡马损失20多万头,衣甲、兵械、辎重损失无数。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兵团团围住,将士们虽奋力死战,也无法突围,他只好坐在一块高地上。昔日飞扬跋扈的王振,此时也惶若丧家之犬,死于乱*之中。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而去。

也先俘获明英宗后,从雷家寨挟持到宣府城下,让宣府镇总兵杨洪开城出迎,企图进城抢掠,杨洪识破其阴谋,拒不开城。也先无奈,只得挟明英宗北去。后来,也先又命英宗写信给杨洪,命开城门。杨洪将英宗的信封送朝廷,郕王朱祁钰派人对杨洪说,这是伪书,今后有这些文书,都可以拒绝接受,于是,杨洪一意坚守宣府。宣府一直没有被瓦剌侵占。

智擒喜宁。喜宁原本是明朝的宦官。在“土木之变”前被瓦剌掳去,这喜宁经不起也先的威胁利诱,不久便变节投降了瓦剌。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他认为这是对瓦剌表忠心的好机会,于是主动向也先出谋划策,要也先以英宗为猎物,要挟明朝。他将明朝的虚实全盘告知瓦剌,并不断引导瓦剌兵挟持英宗侵扰明朝边关,胁迫守将开关,召镇守将领出城面见英宗,趁此机会加以扣留。他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削弱明朝的边关防御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机抢掠和索取金帛。而对明朝将领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处理的问题,出城迎接吧,明知瓦剌的阴谋,不出城迎接吧,又恐犯了大不敬的罪名。为此,明朝边关将士恨透了这个叛徒。但喜宁却毫无收敛之意,反而变本加厉地卖身求荣。 正统十四年(年)十月,也先在喜宁的策划下,又带着英宗来到大同城下,声称要奉英宗还京,让总兵郭登开城。郭登识破其诡计,拒不开城门。也先见喜宁之计不能得逞,不得已于十月初九日到了紫荆关。喜宁又出主意让也先夹攻关城,导致守将战死。于是,也先带着英宗过紫荆关,经易州、良乡,于初十日到了京师城下。十一日,也先让英宗朱祁镇登上土城,喜宁又给也先出主意,让明廷派大臣来见朱祁镇,景泰帝命右通*王复、太常少卿赵荣为使,出城来见英宗。喜宁借口二人官小,不让他们见朱祁镇。提出要让于谦、石亨等来见才行。想借机扣留于谦,使明*失去主帅,达到对明朝不攻自破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于谦力主以武力保卫京师,并在德胜门、西直门、居庸关等处大败瓦剌。也先见明*不可小视,又恐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遂于十月十七日由紫荆关出塞。

时任万全右卫守备的江福,决意智擒叛徒喜宁。一次,喜宁派其心腹高来到万全右卫城,声称要与明朝议和,实际上想引诱明*出城而歼灭之。江福觉察了这个阴谋,遂将计就计,殷勤款待高,但在宴席之间又向他大讲忠君爱国的道理,使高为之感动,酒后吐出真言,承认了喜宁的真实意图。说服高后,江福又与高共同谋划了智擒喜宁的计划。之后,让高回到瓦剌回复喜宁,说明朝的将领愿意议和。同时江福向宣府镇总兵作了汇报,宣府镇总兵也支持江福的计划,派朱谦、杨俊各率兵埋伏于野狐岭一带。

喜宁得知高有关明朝同意议和的报告,果然在约定时间前来与江福会盟。这一天,江福派出壮士10余人,让他们内着盔甲,外穿常服,抬着酒食,出关迎接喜宁。在野狐岭见到了喜宁一行后,江福等一齐向喜宁敬酒,请他下马饮酒洗尘。喜宁起初还有一点戒心,不愿下马。后来在众人的“热情”相劝下,放松了警惕,下马饮宴起来。这时,江福见时机已到,便示意众人动手,他一马当先,用手抱住喜宁,众壮士一拥而上,将喜宁擒获。这时埋伏在两边的明*也奋勇杀出,一时间野狐岭杀声震天,随行的瓦剌兵见中了明*的埋伏,慌忙各自逃生而去。明*将喜宁送到京师,处以极刑,一时人心大快。喜宁被杀,也使瓦剌失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人,明英宗在瓦剌那里的作用也越来越不重要了。所以,在“土木之变”的一年后,也先就将朱祁镇由野狐岭送还明朝。而且送还朱祁镇在瓦剌方面还是无条件的。但瓦剌送还英宗这一行动,却在明朝内部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舍身崖的故事。在“土木之变”中,有一支瓦剌兵从独石口、马营口突入长城之内,当时驻守在龙门峡(今赤城县城北白河上游)旁仓上堡的千户田坤,率部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明*战败的消息传到田坤家中,年仅19岁的女儿,悲痛万分,深为父亲的壮举感动,她为了向世人表示她忠于国家、孝于父亲的一腔感情,于是从容由龙门峡的百丈悬崖上纵身跃下,以明节志。当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深为之惋惜与敬佩,大家在崖壁上凿窟安葬了烈女的忠骨,并将此崖取名为舍身崖。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在这里刻石铭志,舍身崖成为塞上一处名胜。

土木显忠祠。景泰元年(年)八月十三日,英宗朱祁镇在瓦剌伯颜帖木儿陪同下,行至今张家口市张北县野狐岭。在这里,伯颜帖木儿与朱祁镇告别。瓦剌还派了骑兵,护送朱祁镇回京。英宗先经宣府,又经怀来,过居庸关,回到京师。路过怀来时,朱祁镇遥祭“土木之变”中阵亡的大臣和将士,并口谕怀来守臣,于土木堡修筑祠堂,纪念在“土木之变”中死难的将士。英宗死后,其子宪宗朱见深即位,对朱祁镇生前制造的杀害于谦的冤案进行了彻底平反。为了以英宗过失为鉴,宪宗又命怀来守臣重修土木之祠,立碑记其事。为了纪念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的不朽功勋,又令于土木之祠内立于谦的像,并立碑撰文,以扬后世。还亲自题写了显忠祠匾。万历年间明朝廷又对显忠祠进行了重修。清初毁于战火。康熙五十六年(年),口北道又重修。民国年间当地百姓又捐资修建。冯玉祥将*任西北督办时,曾到土木显忠祠瞻仰。

目前,土木显忠祠犹存。显忠祠占地平方米。东西45米,南北70米。共分两层院落。山门坐北朝南,门上悬挂显忠祠匾额。大门两侧有木制楹联:一代忠贞光祖俎,千秋气节壮山河。进入山门后,有一条40米长的甬道,直通正门,正门上方悬挂着“大节凛然”匾额,两侧有“隆千秋事典,表一代忠良”的楹联。正门后面30米处是显忠祠正殿。正殿内祭祀着在“土木之变”中殉难的66位大臣(其中文臣47人,武官18人,宦官1人)的牌位。两侧抱柱上悬挂着木制楹联:故老尚余哀,兵溃不堪论往事;诸公应自慰,君存何必问微躯。显忠祠特殊的人文内涵,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追思历史,发思古之幽情。

王振与旌忠祠。王振这个“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虽然早已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但与其臭气相投的朱祁镇却至死不悟,充分体现了昏君与奸臣狼狈为奸的历史悲剧。就在朱祁镇“夺门之变”中复辟不久,他就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莫须有”罪名,将对明朝有大功的兵部尚书于于谦、总兵范广杀害,造成了可与岳飞冤狱相提并论的千古奇冤。与此同时,朱祁镇对王振却怀念有加。他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命人用香木雕刻了一个与王振真人一样大的木像,并将这个木像供奉于王振生前的家庙昭化寺内,起名为“旌忠祠”,让人们四时祭祀这个“土木之变”的祸首。朱祁镇还在为王振“旌忠祠”立的石碑中,篡改历史,将王振死于乱*之中的事实,篡改为当瓦剌兵合围之时,王振见大势已去,便把刀自刎而死,一个致使明朝50万大*全*覆没的罪人,一下子变成了为国捐躯的英雄,朱祁镇的昏庸真可谓是前无古人了。由此观之,“土木之变”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朱祁镇虽然也曾提出过修建土木显忠祠,但两相比较,他对王振的感情要远远深于对明朝的50万大*的感情。此情此景真使人扼腕叹息!

明代谢铎曾有一首《哀土木》的诗,对王振误国的历史悲剧,表示了深深地感叹:

日落辕门号令频,六*相对眼如瞋。

空遗满地孤臣骨,谁斩终天误国人。

故老百年犹涕泪,太平今日忆更新。

伤心莫问龙沙路,北雁无情塞草春。

于谦、范广与“土木之变”。于谦不但在“土木之变”中,以大无畏的精神与胆略,受命于危难之中,成功抗击了瓦剌的侵入,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而且对宣府镇的防卫也十分重视。北京保卫战后,瓦剌仍然想挟持明英宗以攫取财帛。为了防御瓦剌的侵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亲自到宣府镇考察,命在“土木之变”的发生地怀来,设立10营分驻3万人马,作为居庸关、独石口、马营等关口的策应。至今怀来县官厅水库北岸仍然有头二营、三营、四营、五营、六营、小七营、八营、九营和十营,即为当时的驻*营地。景泰元年(年),瓦剌分道侵扰,野狐岭、万全右卫城都被抢掠,有多瓦剌骑兵攻占了宣府城东的贾家营。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力战击败了瓦剌兵。

“土木之变”后,在于谦组织的京师保卫战中,有一位曾经在宣府任过职的勇猛将*,他就是范广。这位被于谦赏识的将*,是辽东人,精于骑射,骁勇绝伦,原为辽东指挥佥事。英宗被俘后,朝廷急需大将之才,于谦将其推荐入朝。他临危受命,在紫荆关打败了瓦剌的进攻,因此被升为都督同知,领命驻守怀来。景泰元年(年)二月,瓦剌又兵犯宣府,范广被任命为宣府镇总兵,与都御使罗通督兵巡哨,保证了宣府的安全。范广秉性果敢,每当战事,带头冲锋陷阵,奋勇当先,深得*士的爱戴。就是这样一位猛将,在英宗复辟后,被诬为“附于谦谋立外藩”,下狱被杀。他们的冤狱,至今使人感叹不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