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干货新中式,作为一种建筑风格的演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dianping.html
窦唯-平行03:08来自大别山下观世界

时间有古今,地域分中外,“新中式”的概念,不独建筑学有。自然造物则有其定数,但音乐、美术、文学、服饰等等,凡涉人造之物,无不有此命题。以笔者浅陋之见识,谨以此文梳理作为一种建筑风格的“新中式”演进之路。是为记。

一、皇室私产,圆明园

从事实意义而言,新中式建筑学发端于圆明园。始建于年(康熙四十八年)的这座皇家园林,以建筑学观之,实为最早期的中西风格融合的产物。

兵祸遗存的圆明园遗址,貌似是纯正的欧洲巴洛克风貌,但这并非全貌。回顾焚毁之前的画像、照片,则可显见中式建筑传统与欧洲古典风格的交融、嫁接。以下系列图片可见圆明园全貌之一斑,分别为清代画家所作的《乾隆游圆明园图》、清廷传教士郎世宁所作《圆明园铜版画册》、英国人在圆明园被毁前拍摄的照片、横店影视基地重建圆明园的实景照片。

之所以加上“事实意义”这个限定,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圆明园的设计营建团队均为皇室御用人员,以雷发达长子、“样式雷”第二代班主雷金玉(—)为统筹,当时清廷之中几位西方传教士参与了设计,例如意大利画家GiuseppeCastiglione(中文名郎世宁),法国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家P.BenoistMichel(中文名蒋友仁)等。其次,在满清推行闭关锁国*策的背景之下,圆明园作为皇室私家园林,其本身不具备多少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实际上在被毁之后,圆明园也从来没有作为“建筑文化瑰宝”来宣传,而是作为另一个层面的国家、社会的符号存在。

简而言之,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在中国的落地,是从社会最顶层的皇室开始,然而其影响也限于这个层面,对于全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

二、洋务运动的官办工场,江南机器制造局

从18世纪初期的康熙晚期圆明园,到20世纪20年代的梁思成、杨廷宝等第一批现代建筑师留美归来,这期间相距两百余年,中国的建筑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答案是有,但又没有。

之所以说有变化,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促成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打开国门(几乎是“改革开放”的早期版本),也带来建筑方式、面貌的一些改变。从下面一系列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企业的建筑物可以明显看出,烟囱、钢结构大空间、欧洲柱式等等元素,已经明显区别于过去几千年中国沿用的“土木”建造。

之所以说没有变化,是因为这一波浪潮,其范围局限于官办、企业,其改变仅限于生产、工艺所必须的局部构件。至于中西风格的融合、、演进,则止步于轮船招商局的大楼一般的直接引进,创新无从谈起。

简而言之,既然必须改变,那就能变则变,如可不变,那么一定不变。就像江南机器制造局,在现代的钢结构大空间之外,是下图这般的传统民房样貌。这也是古典中国社会形态、结构的固化、稳定的写照之一。

三、民国,新中式建筑风格的起点

年-年,欧美深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民国时期的中国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窗口。期间,有20多位中国留学生先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去学习建筑学,最后约18人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建筑师。

不同于鲁班、宇文恺、李诫、雷发达等传统意义的“匠人”,这个以梁思成、杨廷宝、赵深、陈植等人为代表的群体,真正引入了现代意

义的建筑学,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建筑师职业,创作了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建筑设计项目,创建了中国第一批专业的建筑教育院系。

这一批建筑师的作品呈现几个主要特点。

其一,工程类型更加多样,虽然仍然依附于*权,但已经不再是功能单一的皇室花园、制造工厂,而是扩展到民居、学校、直至国家级陵园。无论建筑级别还是功能、类型,相比之前的时代,均已明显走进社会;

其二,风格显著丰富,这一代人扎根于中国,求学于欧美,具有天然的桥梁作用,其作品风格横跨东西两岸,无论中式传统风格、欧式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融合风格,均有大成。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建筑风格的融合、演进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创新,形成了新的方式、方法,立下了后世的标杆。可以说,真正的新中式建筑风格,在此阶段已经真正起步。

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建筑学也如同国家、社会及所有人一样,跑步进入了现代。

四、苏联来风

苏联风格的巨大影响,其基础人所共知。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北京建成十大建筑(国庆十大工程),其中欧洲古典风格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北方的苏联风格,同时部分建筑物保留了中式传统,形成了新中式与苏联式的风格的融合的产物。

五、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的进程从什么年代起步,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也不在本文讨论之内。就中式风格建筑学而言,港澳台地区更早开始全球化时代。尤以台湾更为突出。二战之后王大闳创作了大量作品,尤其在改造、表现中式传统精神方面,天才卓越。大陆地区的标志性项目是80年代建成的北京香山饭店,虽然谈不上成功之作,仍然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风潮:现代风格疯狂涌入的初期,对新中式的探索也在进行。20年后,贝聿铭在故乡苏州再次尝试,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相对香山饭店而言,获得了更好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除了风格的互相学习、交流,自然也包括了人和技术的互动。20世纪的末尾,美国SOM事务所在上海设计建造了金茂大厦,轰动一时,被视为现代技术与中式建筑风格结合的完美之作。是的,来自海外的建筑师,尊重、解读、运用了中国的本土风格,完成了“再创造”。

同期国内的新一代建筑大师齐康、邢同和、程泰宁等,以纯熟的现代设计技法,创作了大量代表表现中式传统精神的建筑作品。

但是,对国内建筑师而言,这一段时期既是高峰,也有挫折。高峰,是因为巨大的建设量带来了数不清的实践机会,挫折,是因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往往由海外顶级设计师操刀。鸟巢体育场、这个局面在世纪之交的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新楼、上海金融中心等项目上达到了顶峰。除了项目本身影响力重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些项目的设计风格走向另一个极端,纯粹的现代风格。

这一个时期,也是加入WTO之后的一段全球化的*金时期,也是各种建筑风格汇聚中国的时期。年上海世博会给了国内建筑师难得的舞台。仅就视觉效果而言,何镜堂设计的中国馆将中国官式建筑的符号——斗拱,表现到了极致。程泰宁设计的浙江美术馆则以钢材玻璃的组合传达了江南清秀的神韵。

本阶段最大的事件则是王澍在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国内第一人。王澍的建筑设计风格和理念与前代大师有明显的不同。以笔者浅陋的理解,王澍对中式传统建筑的分析和拆解越过了形象、构件的符号层级,到达了更精细的材料层次和更基础的人文传统。虽然外在表现于其作品之上,视觉效果显得更加的激进、离群,不影响其逻辑完整。扎根成都的建筑大师刘家琨有类似之处,但风格和手法相对更加温和。

六、房地产的*金时代

年之后的房地产行业爆发,让商业、住宅业态从原本的建筑学界不受重视的低端业务,跃升为当代显学。天量的资金也带来了房地产设计的“含金量”。

原本,从设计潜力、专业价值、学术地位各方面看,房地产业务在建筑学的框架中毫不起眼。在业内分层中,顶端永远是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文化属性”较高的美术馆、博物馆等等,其次是大跨度和大体量公共建筑,诸如体育场馆、展览馆等。至于房地产,由于设计内容简单重复、技术难度不高、艺术表现力有限等原因,建筑师一般用于养家糊口,边做边嫌弃。

但是因缘际会,当房地产建设高潮来临之际,在建筑风格上也掀起了一波风浪。原本,地产的画风是这样的。

现在,地产圈流行的是这样的

也许是各式风格都已经尝试了个遍,导致了审美疲劳,也许是因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退潮滋养了民族意识,也许兼而有之,总而言之,所有地产商都掉头向本土传统寻找设计灵感。这方面不必展开细说,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标志性的地产项目。

这两个项目是较早走中式风格路线的地产楼盘,区别在于万科第五园尝试改造传统,绿城直接继承,甚至连工艺方面都将“香山帮”的工匠挖掘出来。

此外,在当下房地产危局之下,再回头看万科第五园和绿城桃花源这两个项目,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首先,万科和绿城一直是行业标杆,但是方向大相径庭,万科走主流,绿城打高端。其次,万科和绿城对产品力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