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是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农村和农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这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大量存在,农村发展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所以,要通过让人才返乡、培育本乡人才、吸引人才下乡,构筑乡村人才根基,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回到家乡,建设
家乡。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农村走出去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心中何尝不是时刻牵挂着家乡。村子冷清了,农田撂荒了,留在农村的父老乡亲还在过着贫苦的生活......这些,都呼唤着他们回到家乡,发挥自己的特长,建设家乡。所以,要由孔雀东南飞转变为凤还巢,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提升本领,
助力振兴。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人才在农村发挥更大作用。培育党员干部,引领乡风文明;培养种植大户,助推产业兴旺;培养文化能人,传承乡土文明。人才在乡村大有可为,要不断提升个人本领,学土话,干农活,学会与村民沟通,学习农业技术,用自己本领助力乡村振兴。
扎根基层,
奉献自我。
广大青年在祖国的建设、改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同样也需要担负新的使命,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投身到乡村振兴中,补齐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教师张玉滚,在条件艰苦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十几年,振兴乡村教育;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改善民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都用建设乡村的决心与信心,为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奉献自己。所以,要栽好梧桐树,搭建平台,出台激励政策,吸引人才下乡。
如今,各地吸引人才的竞争越是激烈,越要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和后半篇文章。我们既要根据自身特色,引进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人才,让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释放人才的活力;同时也要以更立体更细致的服务,满足落户人口的各类公共服务需求,给予劳动力和人才归属感、获得感,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才能让人才成长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来源/作者:泰宁组工江佰艳(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